俗語“早不買豬肉 晚不買豆腐”啥意思
慕無蘇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俗語講的其實是以前的一個生活經驗,其中蘊含著一定的道理和智慧,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指早上的豬肉和晚上的豆腐盡量不要買,因為比較差。這句話即使放到現在來看也是適用的,具體是什么原因呢?
早不買豬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豬肉一直是逢年過節(jié)人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以前不像現在有專門的養(yǎng)豬場,基本上都是農戶自家散養(yǎng)的,所以集市上售賣的豬肉也基本都是農戶家養(yǎng)的豬。
豬肉想要售賣要有一個屠宰的過程,所以以前有屠夫這個行業(yè),不管是屠夫還是農戶自己殺豬一般都會選擇在上午進行宰殺,屠宰好的豬肉再拉到商販處去售賣。所以說,想要買到新鮮屠宰的豬肉都要等到中午或者下午以后了,早上買到的豬肉一般都是前一天沒賣掉的剩豬肉,是隔夜的、不新鮮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即使是新鮮的豬肉太早買也買不到自己想要的部分。
我們買豬肉一般都是在攤位自己挑一部分指給商販,然后商販割下來。如果買的比較早就經常出現即使商販割的是我們指的部分,最終割下來的肉也和我們想要的不一樣。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誰都想要買到好肉,如果開始就把好肉都割光了,那么剩下的肉賣給誰呢?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就是賣肉能不能賺錢,全看會不會割呢。
在現在來看,其實農村集市上同樣適用,不過現在保鮮措施比較好,大部分城市里的超市商場的肉很少有現殺的。
晚不買豆腐
這個道理其實和豬肉差不多,因為晚上的豆腐是不新鮮的。
做豆腐是個非常辛苦的行業(yè),以前農村有句老話叫做“懶人做不了豆腐”。一般是半夜起來開始做豆腐,到早晨4、5點以后才能做好,做好以后去售賣,早飯之前是最好賣的,因為農村人起床做飯都比較早,所以也就注定了做豆腐要起的更早。
所以豆腐一般都是在清晨就已經做出來了,新做出來的豆腐是最鮮嫩可口的。
豆腐是比較容易壞的,一天下來到了晚上以后豆腐就不新鮮了,還非常容易發(fā)酸變質,所以晚上的豆腐盡量就不要買了。
“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其中蘊含著的生活哲理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值得借鑒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