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jié)習(xí)俗(3)
老基肉
火的崇拜
火,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起著巨大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是火造就了人。美國民族學(xué)家摩 爾根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實地調(diào)查后,寫出的《古代社會》一書認為,人類的童年時代,把魚類當(dāng)作食物并獲得用火的本領(lǐng),由生食變成熟食,使人類的發(fā)展起了飛躍的作用。有了火,人類才開始了自己童年。恩格斯說過:“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面最終把人同動物分開?!睕]有火,人類熬不過冰天雪地的嚴寒歲月;沒有火,人不會有平整的牙齒、沉甸甸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農(nóng)業(yè)的起源離不開火,原始時期的基本生產(chǎn)方式就是刀耕火種。所以從燧人氏到黃帝、炎帝都和火有關(guān)系。我國和世界上許多民族流傳至今的關(guān)于火的禁忌和風(fēng)俗習(xí)慣,不少也有原始社會對火崇拜的痕跡。然而,把對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節(jié)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預(yù)祝豐收相結(jié)合,甚至視為“小年”,這只是我國西南藏緬語系的幾個少數(shù)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涼山彝族為最。
彝族稱火為“莫都”,考究起來,反映了對火的認識過程?!澳币鉃椤袄住?,“都”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東西。彝族又稱雷為“莫子”,意即“響的火”。遠古時候,雷電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因而涼山彝族著名的創(chuàng)世史詩《勒俄特依》,這樣敘述火的來歷:“天上墜下一個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燒得黑煙滾滾,夜晚燒得火光閃閃。天是這樣燒,地是這樣燒,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燃,為了誕生祖先燒?!币妥宓牧硪徊渴吩姟栋⒓毴说南然分姓f:“折了些小樹枝,拿出撬老樹,撬著撬著,撬出火來了。”“人們有火,會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睕錾揭妥逡恢北3种爬系娜』鸱?,即摩擦生火。以火鐮、燧石互相擊撞,濺出火星,引燃草絨。保存火種也有一套古老的辦法,剝下樹皮捶絨,接在 成長繩,挽成圈,點燃后隨身攜帶,外出打獵放牧隨時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蓋起來,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讓其慢慢燃。
火與生產(chǎn)、生活、生命密切相關(guān),彝族對火有自己特殊的認識和感情?;鹗谴毒?。過去家用品烽,燒烤食物不需要鍋、碗、瓢、盆,是最簡單省事的烹飪方式,肉類、薯類、玉米、蕎粑,都可直接燒熟?;鹗且卤?。涼山冷,以往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缺衣少被,因此,白天抗御嚴寒,晚上和衣而眠,全賴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燒山地不肥”,過去刀耕火種,播種靠放火燒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場要燒后來年才草肥牛壯。火是武器。在冷兵時代,人與獸斗、家支間打冤家,火極具殺傷力,是戰(zhàn)斗的利器?;鹗枪饷?。夜里,屋內(nèi)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離不開的是火把。沉沉黑夜中,見到了火光就見到了希望?;鹗鞘ノ铩R妥逭J為火能凈化一切骯臟、污穢之物。祭品一一在火上轉(zhuǎn)三圈或火里燒一塊小石頭淬水冒蒸氣時在上繞一圈人,就是凝聚人們軸心。火是“生死之交”彝諺說:“生于火塘邊死于火堆上”,一個人生也離不開火,死也離不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