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度燭竹馬
宏峻郎
燭竹馬是流傳在平度田莊的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夜間表演時將“竹馬”的前胸和屁股放上蠟燭,故名燭竹馬。表演者騎燭竹馬,主要表現“澶淵之盟”中蕭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燭竹馬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燭竹馬是在竹馬的基礎上逐漸改進演變而成。據毛江令(生于公元1896年,藝名二馬)等藝人口述,燭竹馬出現于清朝前期,屬人們討飯謀生的一種手段,他們用高粱秸制作簡單的竹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討。
到了康熙年間,先后有多個村也辦起了竹馬隊活躍在關東和山東一帶,孟家村最為優(yōu)秀。這樣以來,多支竹馬隊展開了競爭。竹馬從演出和道具都有所改進,在馬中方上蠟燭,白天黑夜皆可演出,便形成了燭竹馬。
燭竹馬一般由五男、五女表演,打擊樂伴奏。常用的隊形有“十字梅、”、“眼睛花、”“ 三軍戰(zhàn)呂布”、“結子花”、“彎彎過街”、“大姐見面”、“勾一勾”、“鍋臺角”等十幾種。
多年來,此種民間舞蹈時興時衰,但在當地始終保留演出隊伍和演出所需的服裝道具。遇節(jié)慶和大型文化活動,經常自發(fā)的進行演出,對當地的政治經濟發(fā)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活躍城鄉(xiāng)文化生活,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1983年至1996年經過加工整理后的整套資料被中國文化部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收入《齊魯特色文化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