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兗州興隆塔
理全
興隆塔,古稱興隆寺寶塔,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東北隅兗州博物館內,因該地原有古剎興隆寺而得名,現(xiàn)在古寺已毀,獨存此塔。
據《滋陽縣志》記載,塔建于仁壽二年,即公元602年,是隋代第二批被派送舍利的53塔之一,《續(xù)高僧傳》有兗州僧法性于仁壽初年詔送佛舍利到普樂寺的記載。滋陽縣就是今天的兗州,普樂寺即后來的興隆寺。20世紀30年代,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到兗州考察此塔,并錄入《中國建筑史》,認為“塔之建造年代為宋嘉祐八年”。
興隆塔初為木塔,北宋年間改建為磚塔,此后各代都曾有過修葺,現(xiàn)存塔身為清康熙年間重建。
興隆塔為磚木結構,共13層,高54米,為八角樓閣式空芯磚塔,磚疊澀檐,有簡單斗拱。底7層塔體粗大,層與層設臺階踏步,層間設回廊,游人可拾階而上。上6層驟縮細小,形成2米寬的陽臺,臺周設有石雕欄桿,扶欄遠眺,兗州風貌盡入眼底。
上6層空心,設有樓板木梯,可直至塔頂(現(xiàn)已拆除)。琉璃瓦制成的蓮臺寶相式塔剎聳立在塔的頂部。塔內六層有公元1688年(宋嘉佑八年)題名碑記l塊。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大地震,塔上截被震倒,塔體裂縫多處。后經20余年重新修復建成。二、三層有1692~1712年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一年)重修興隆塔題名碑記6塊,為了解興隆塔維修情況提供了依據。
舊時每年正月十六此處有廟會。文人和商賈云集,多登塔攬勝,題詩賦文。由此可見,興隆塔完全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閣樓式塔的建筑特點。這座古塔造型奇異之處表現(xiàn)在全塔有13層之高,上6層急劇縮小,形成“塔上塔”的風格特色,在全國絕無僅有,可謂佛塔建筑史上的奇跡。
在古塔周圍,堆積了很多古建石刻,其中發(fā)現(xiàn)一塊侵華日軍將領木村兵太郎書寫的石刻,時間是昭和十四年(1939年)七月,木村兵太郎是1948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的七名日本甲級戰(zhàn)犯之一,擔任過近衛(wèi)內閣、東條內閣的陸軍省次長,緬甸日本派遣軍總司令。1939年3月木村兵太郎晉升為陸軍中將,任第三十二師團的師團長,編入第十二軍。駐兵兗州,同年4月開始對魯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這塊石刻應當是其在兗州時寫的,現(xiàn)在已經成了日軍侵華的見證。
1979—1985年,國家先后撥款13.5萬元,對興隆塔進行了大型修葺。整修了多處塌落的塔檐和百余道裂縫,修補臺階、回廊,填補第八層的兩處被炮彈炸的痕跡。墻內用鋼筋水泥作圈梁層層加固,外層砌磚,保持了原貌,并增建護塔臺基。維修公程1985年12月竣工。1986年春節(jié)正式向游人開放。
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