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傳統(tǒng)民間曲種 四弦書
孤海
四弦書是皖西傳統(tǒng)的民間曲種之一,它以獨特的演奏技巧,多種形式的唱腔運用以及豐富的板式節(jié)奏變化,在民間曲藝中獨樹一幟。
在皖西大別山區(qū)有著這樣一種曲藝形式,用四根弦胡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故名四弦書。此地的四弦書主要分為兩個流派,即南“劉”、北“李”。
先說“南劉”,就是劉應才。劉應才生于1909年,11歲從其師太陳義宏學藝,陳當年已76歲,其祖上三代均為四弦書藝人,由此推溯,四弦書應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劉應才不斷向大鼓、墜琴、評書等姊妹曲藝形式學習并對曲調進行改革,將其師承的“樂白調”分解為“白調”、“樂調”,又細分為“憤樂調”、“喜樂調”、“悲樂調”等曲調;將原有簡單的上下句唱腔(如“扒調”等曲調)豐富和發(fā)展;他發(fā)現傳統(tǒng)使用弦音低于唱腔八度的老腔調門演唱小曲目較為適合,演唱大書時力不從心,無法展開,缺乏表現力,為此,他把低調改為高調,又高低調結合使用,使得唱腔舒暢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弟子李儒瑤、姜宏林等人得其真?zhèn)鳌?/p>
再說“北李”,就是李文全(藝名李園林,綽號李麻子)。他出生于1912年,9歲拜師盲藝人余化龍,他在四弦書聲腔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和積極探索,由他改進后的“五字景”、“十字韻”、“情樂調”等,具有行腔圓潤、變化多端的特色,人稱“李派”。李文全的演奏在師承的基礎上追求細膩和個性化,運用很多技法狀物摹聲。他的演唱在人物和說唱之間的跳進走出干凈利索,表演大氣。弟子喻永貴(因機緣巧合我小時經常聽其演奏,有時與其對話,至今依稀記得)、何金霞等人小有名氣。
此外,皖西演唱四弦書的佼佼者還有舒城的孫正才(善于用啞嗓演唱“樂白調”),霍邱的辛樹公等等。
總體來說,四弦書表演原為一人自拉自唱,后增加了響板和醒木(行話稱之“窮摔”)兩件伴奏樂器。表演者雙手演奏四胡,響板由兩塊竹板(或木板)串連綁在右膝下方小腿上,一片固定,一片活動,腳尖著地,顛腿即可敲擊節(jié)奏,醒木置于右側木凳上,說白時右手放下琴弓,抓起醒木拍擊,用以渲染氣氛。演唱前,先拉一段前奏,然后是開場白,利用四胡模擬人聲,一問一答,逼真的擬聲和高超的演奏起到聚攏觀眾的作用,相當于戲曲里的“鬧臺”。說書以唱為主,中間穿插間奏和說白,有時為烘托氣氛,也會采用較長的間奏。
四弦書曲目主要分為:“書頭子”和“正本書”,傳統(tǒng)曲目有:《鸚哥對》、《挖白菜》、《三婿上壽》、《十二月顛倒顛》、《孟姜女》、《韓湘子討封》、《竹木相爭》、《大宋金鳩記》等等。
四弦書因地制宜地傳承了皖西地方民歌小調,借鑒了河南墜子、梨簧調、大鼓、評書等戲曲、曲藝形式,結合地方民風民俗保留了大量的民間趣聞、故事、傳說,是皖西地方文藝不可忽視的音樂活化石。
四弦書是在汲取皖西漢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獨具特色的曲種,研究四弦書在皖西的起源、發(fā)展情況對于進一步研究皖西漢族民間音樂的歷史有著重大作用。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極具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把四弦書作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