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榜眼、探花的來歷(2)
玲瓏
舊時一副對聯生動地描繪了中狀元前后的境遇: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戚外親,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也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
至于“榜眼”,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鞍裱邸敝碛凇盃钤?,終唐一代,沒發(fā)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與狀元、探花一樣,都是民間的習慣用語,并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fā)放的金榜上,只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中云:“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據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