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的歷史及由來
憶往昔
十堰古稱鄖陽。為人類的早期發(fā)祥地之—,曾在此發(fā)現(xiàn)“鄖縣猿人”,距今80-100萬年之前。相傳黃帝時代,境內(nèi)有彭、庸兩個部落。大禹劃中國為九州,十堰屬于雍、梁兩州。商、周時境內(nèi)有庸、彭、麇(今鄖縣)等國,戰(zhàn)國屬楚國。秦一部屬漢中郡(今陜西漢中),一部屬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所轄。漢武帝時全國設13個州部,十堰屬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管轄。及至三國時期,十堰先屬蜀國,后屬魏國的荊州。西晉時期,十堰仍屬荊州,后來曾一度屬梁州(今陜西勉縣)所轄。到了南北朝時,前期屬成國,后期屬南朝。隋建立后,襲漢制,為淅陽,上洛二郡地,后廢郡,置州縣,十堰屬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后又劃歸梁州(今陜西省)管轄。
唐貞觀年間把全國劃分為十個監(jiān)察區(qū),稱為“道”。十堰屬山南道東道(今湖北省大部,陜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后為均州,房州地。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屬前蜀管轄。宋朝中期以后將道改為路,十堰初屬京西路,中期以后改屬京西南路。元朝實行行省制,十堰屬湖廣行省襄陽路管轄。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上津、鄖西、竹溪六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析房縣潭頭置保康縣,共轄七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鄖西。1914年屬襄陽道。1932年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轄鄖縣、房縣、竹山、上津、鄖西、竹溪六縣。1936年改設第八行政督察區(qū)。1949年設兩鄖專區(qū),屬陜西省。1950年4月劃回湖北省,設鄖陽專區(qū)。1952年并入襄陽專區(qū),1965年復設鄖陽專區(qū)。1969年析鄖縣十堰和黃龍二區(qū)置十堰市,由鄖陽專署領導。1973年2月,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1994年,鄖陽地區(qū)和十堰市合并,仍稱十堰市。
十堰這一地名可追溯至明朝時期的鄖陽軍屯,因為當時整個十堰地區(qū)還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區(qū)域。據(jù)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的《鄖臺志屯田》記載:鄖屯則自原公始,皆流逋所遺。意為鄖陽軍屯由副都御史原杰公首創(chuàng);屯田皆是流民逃走所遺棄的田地。成化十四年政府將土地發(fā)給官軍,令其一邊駐防一邊種地。成化十三年(1477年),鄖陽府正式設立,下轄6個縣,府址設今鄖縣城內(nèi)。成化十八年(1482年)時,鄖陽轄區(qū)內(nèi)共有10890戶,人口達到79450人,其中以外地移民居多。嘉靖元年(1522年)《湖廣通志鄖陽》說:十堰在縣(鄖縣)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明末清初,由于戰(zhàn)亂,人口銳減,清康熙24年(1685年)統(tǒng)計,鄖陽府人口僅剩2.93萬,其中青壯男丁為0.5萬。
十堰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十堰來源于十堰鎮(zhèn)。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明崇禎六年(1633年),李自成起義軍從陜西進駐這里月余,當?shù)厝思娂娡盾姸?,導致戶空人稀,后有湖北大冶金牛?zhèn)一姓陳遷居于此開設鐵匠鋪,形成集鎮(zhèn),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cè)的百二河攔河筑壩,沿河先后筑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一說五堰和六堰之間曾筑有新堰),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四堰(岳竹堰),兩處共有十個堰即十道攔水堤壩,以灌溉農(nóng)田而得名的。(《十堰市地名志》1983年版)
另一說十堰來源于明代志書記載堰有10處。即十堰、九傾坪堰(現(xiàn)犟河流域)、虎尾堰(現(xiàn)張灣區(qū)黃龍鎮(zhèn)區(qū)域)、白龍堰(現(xiàn)茅箭堰口區(qū)域)、尖山堰(現(xiàn)張灣區(qū)柏林鎮(zhèn)財神溝)、黃龍堰、雙龍堰(現(xiàn)丹江口市六里坪區(qū)域)、佃戶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譚家堰(白浪下堰),十堰由此而來。
據(jù)地方志記載,十堰最早的地名叫南坪,明成化時期已設里甲(110戶為一里,10戶為一甲),名后川里。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由于流民大量涌入,增設六個里。薛剛纂修《湖廣圖經(jīng)志》載有:“十堰,在縣 ( 今鄖縣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這是關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及至清代,十堰已成為交通要道,設有驛館。1966年10月,中央決定在十堰建設我國第二汽車制造廠(今東風汽車公司)。次年4月1日正式動工興建。6月6日先后劃出鄖縣的十堰區(qū)、黃龍區(qū)及茶店區(qū)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隸屬鄖陽地區(qū)管轄。1969年11月24日撤銷十堰辦事處,在境內(nèi)設置十堰市,由鄖陽專署領導。1973年2月17日,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1994年,鄖陽地區(qū)和十堰市合并,仍稱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