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宮黃韭的傳說
卓逸醬
南宮黃韭,河北省南宮市特產(chǎn),全國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
黃韭始于明代永樂年間,原名豐本,又名韭黃,俗稱黃蓮韭。馨香撲鼻,鮮嫩色美,自古就被譽為“菜中珍品”。乃春種之青韭,經(jīng)春、夏、秋三季,充分吸收陽光及大地之營養(yǎng),青韭不割,至霜降,青韭葉萎壯根,集全年之精華于根內(nèi)。地初凍,從大田內(nèi)刨之,置韭根于壕子內(nèi)無土栽培,不追施化肥與農(nóng)藥,依韭根之精華而生長,又使隔絕光線,故所長之韭色黃鮮嫩,稱之“黃韭”,乃真正無公害之綠色產(chǎn)品。神農(nóng)《草本》云:“韭根名韭黃,韭之美在黃,豪貴皆珍之。”富含維生素A、B、C、糖類、蛋白質(zhì)等,并含有抗菌物質(zhì)。具有調(diào)味、殺菌之功效。常食有益。
南宮種植韭菜歷史悠久,漢朝時曾在南宮遇難成祥的劉秀稱韭菜為“救菜”,創(chuàng)象形漢字“韮”,后簡化為“韭”字。明朝監(jiān)察御史、經(jīng)學家劉濂歸隱后,住在紫微山(南宮市小關(guān)村丹朱古墓)腳下,曾在詩中寫到“晚菘早韭饒供給、莫說樊須是小人”,可見君子之交青如韭。
說到黃韭,也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清光緒年間,一位從京城來的種花師傅剛開慧,在關(guān)家花園(南宮市小關(guān)村)做長工,一天他發(fā)現(xiàn)炕邊的韭菜根冒出黃色的嫩芽,味道很香,當時冬季的菜很少,僅有白菜、蘿卜等二、三種菜,他想如果把韭菜培育好,鄉(xiāng)親們又多了一種蔬菜,于是他聚青韭之根細心栽培,但韭菜總是長不高,僅長一寸多長,葉就枯萎了,剛師傅用盡各種方法,但收效甚微,好像遇到了一堵無法穿越的墻,心情特別煩亂,便出來走走,無意之中來到村外的普彤寺,遇到一位眉清目秀、衣著干凈的小和尚,手捧著一個白色小瓷瓶,雙方寒暄過后,小和尚問:“施主不像是來求財求子的,但又心事重重,不知為何?”,剛開慧便把培育韭菜之困告訴了他,心中并不指望小和尚能幫助解決難題,只是說出來心里還舒服些,小和尚聽后便讓他取了一個小碗,把瓶中的水倒了一些給他,并叮囑他每次只需取一滴兌入一桶水中即可,剛開慧道謝后,雙手捧碗返回家中,取筷子沾了一下?lián)饺胍煌八?,然后澆入試種的韭菜里,幾天過后,韭菜便長到三寸余長,十幾天后,便長到了五寸余長,顏色淡黃、質(zhì)地柔嫩。剛師傅高興極了,他又反復試種了幾次都成功了,但每次都要用到小和尚給的水,他擔心用完,便又去廟中求取,當他到了廟中,卻找不到那個小和尚,問了幾個僧人都說沒見過,他只好去找方丈詢問,向方丈描述了小和尚的體貌,方丈也說廟中確無此人,方丈又向他詳細問了事情經(jīng)過和小和尚手中瓷瓶的樣式后,笑著對他說:“施主好造化,我想你遇到的小和尚是觀音菩薩所遣,他手中的瓶子是玉凈瓶,里面裝的是甘露凈水”,剛開慧聽后又喜又急,忙問:“甘露僅剩不多,怎么辦?”,方丈說:“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施主可將剩余甘露一半入井,一半入潭,這樣甘露就會萬古長存”,剛開慧聽后十分喜悅,急忙返回家中將所剩甘露一半灑入小關(guān)村的井里,一半灑入古水潭(南宮湖)中,從此他種韭取水便從這兩處。
成功培育黃韭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鄉(xiāng)親向他請教黃韭的種植技術(shù),他毫不保留的教給了他們。剛開慧師傅深知甘露入井才能生生不息的道理,要讓黃韭種植技術(shù)傳承和發(fā)展,就要讓更多的人學會。當時冬季菜樣很少,黃韭很受歡迎,許多達官貴人派人來村搶購,鄉(xiāng)親們因此又多了一項收入。
隨著買黃韭的人越來越多,鄉(xiāng)親們開始了規(guī)模種植,冬季不再閑著,由于天氣干燥,加上辛苦勞作,一位鄉(xiāng)親經(jīng)常破鼻子,有一次正在培育黃韭時,鼻子突然流起血來,他象往日一樣用布塊堵住,可是沒多久血便把布團浸透了,當時他十分恐慌,擔心流血過多而身亡,慌亂中隨手揪了一把黃韭,團成團塞進鼻孔,過了片刻血竟然止住了,他回到家后,用鮮韭菜根搗爛堵鼻孔,堅持了半個月再沒有破過鼻子,他常說是韭菜救了他的命,從此能食用、能賺錢、能治病的韭菜成了鄉(xiāng)親們心中的仙草。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如今,鄉(xiāng)親們愿與世界同享“仙草”之樂,共品百年之鮮,經(jīng)過多年努力培育出黃韭盆景,集觀賞食用為一體,既能凈化室內(nèi)空氣,又能讓人體驗到種植采摘的樂趣,在寒冬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生機。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發(fā)展了幾十家專業(yè)合作社,注冊了“綠潔”、“華蓬”等商標,邢臺市大學生村官創(chuàng)業(yè)基地也落戶于此,年銷黃韭盆景兩萬余盆,深受廣大客戶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