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與揭陽的一則軼事
溫柔虐
鄭和(1371—1433),本姓馬,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xiāng)知代村人,明初入宮當太監(jiān),賜姓鄭,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后世尊稱其為三保太監(jiān)或三保公。永樂三年(1405)受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lǐng)2.78萬人分乘62艘艦船下西洋,主旨在于“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在此及以后的28年間,鄭和先后共7次下西洋,遍訪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區(qū)的30多個國家,為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當年鄭和七下西洋曾多次經(jīng)過潮汕,“船平南澳山外”,故后世潮人感念于此,遂有建廟奉祀“三保老爺”之舉,如昔年在南澳深澳東門外就建有一座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的“三保公廟”。該廟內(nèi)神龕上,供著一批木雕:鄭和騎馬,兩侍擎旌,四船六將,各隨其后。廟內(nèi)墻上,繪著鄭和下西洋的大幅彩色壁畫??上нz跡今已蕩然無存。所幸該廟遺物“三保老爺”香爐于2000年1月由南澳縣文物部門征集入館并保留至今,成為潮人奉祀“三保公”這一獨特信仰習俗的物證。
鄭和在潮汕除了形成獨特的潮汕民間信仰之外,還有一則鮮為學者論及的軼事,那就是鄭和曾經(jīng)搭救過揭陽梅兜鄉(xiāng)(今揭陽市榕城區(qū)榕東街道梅兜村)魏氏先祖大海公的性命,而大海公的兒子魏彪曾當過鄭和船隊的水手。
原來,潮汕地區(qū)背靠五嶺、面臨南海,海運發(fā)達,潮汕先民很早就有從事海上貿(mào)易活動之傳統(tǒng),特別是在明代,此風尤盛,其中的魏姓人更是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并形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航海航運大家族。正是此時,梅兜鄉(xiāng)好多成年的精壯人員紛紛加入潮汕魏氏的通洋船隊,積極從事與南洋諸國間的貿(mào)易活動。當年魏氏船隊的航行線路正好是鄭和船隊的必經(jīng)之地。據(jù)揭陽榕城東郊梅兜鄉(xiāng)《魏氏族譜》記載:“先世大海公出海遇險,蒙三保公船拯救再生,其子彪公以精于水而為三保公招為水手?!庇纱丝芍嵑驮?jīng)搭救過揭陽梅兜鄉(xiāng)先祖魏大海公的性命、魏大海公的兒子魏彪曾當過鄭和船隊的水手之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