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石門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洞(2)
以寒
“工頭”是四川犍為人
開鑿石門的人是誰?從石門十三品中可以一窺端倪,目前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rèn)可的一種說法,認(rèn)為石門是時任漢中太守楊孟文于漢永平六年至九年(公元63年—66年)承修褒斜棧道過程中開鑿的。最早提出“楊孟文開石門”之說的人是酈道元,他在《水經(jīng)注》中寫道:“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楊厥之所開?!?/p>
不過有學(xué)者指出,楊厥這個名字有誤。因在石刻文字中有“楊君厥字孟文”的記載,酈道元誤以為厥系楊君之名。宋洪適對此作出糾錯,他在《隸釋》中將“楊君厥字孟文”與楊淮碑中“楊君厥諱淮字伯邳”相對照,推測兩碑都將“厥”作為語氣助詞,并指出這是后輩贊頌前人之勛德,因而尊其字而不稱其名。
由于“先零羌、滇零稱天子北地……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而使“橋梁斷絕”,褒斜道衰廢。形勢稍一安定,新任漢中太守楊孟文力請修復(fù)褒斜道,“帝用是聽,廢子(午)由斯(褒斜)。得其度經(jīng),功飭爾要,敞而晏平”
赫赫有名的《石門頌》全名應(yīng)該是《故司隸校尉健為楊君頌》。這是東漢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撰寫的頌詞。王升和楊孟文同是犍為武陽人,楊孟文做官比王升更早,當(dāng)王升任漢中太守時楊孟文已去世。王升于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勛”。王升用“故司隸校尉健為楊君頌”作題額,其中的“故”字表示楊君已去世。
雖然楊孟文生卒年月不詳,但他因重開石門,貢獻(xiàn)卓越,《華陽國志》稱頌他“孟文翹翹,丕顯有成”,意思是說楊孟文卓爾不群,大有成就。
石門石刻,國之瑰寶
蜀道中的石門能夠聞名于世,并非它的開鑿工藝多么巧奪天工,而在于它沿途數(shù)量可觀的摩崖石刻,為后人打開了一座研究書法、藝術(shù)、歷史的寶庫。
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小紅將蜀道比作“一條詩文畫廊”,石刻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摩崖石刻系先將崖石人工磨平,然后在其上書丹、刻寫,記事銘功,以期傳之不朽。歷史上這一勒石銘功記事形式起源于秦始皇。李斯隨同秦始皇巡游會稽、碣石、泰山等地,都留有摩崖石刻頌揚秦德、懲誡士民。東漢時摩崖石刻之風(fēng)漸盛,蜀道沿途有數(shù)量可觀的摩崖石刻即始于東漢,著名的《石門頌》、《鄐君碑》、《楊淮楊弼表紀(jì)》、《郙閣頌》、《西狹頌》等,是我國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漢代石刻中之珍品。就連解放前中華書局出版的《辭?!贩饷娑?,也是從《石門頌》中所拓。
蜀道石刻,最為世人推崇的是被譽為“國之瑰寶”的“石門十三品”。王小紅介紹,石門隧道位于褒斜道南端,由于褒斜道歷代都有塞絕復(fù)通修棧之舉,故后人在石門內(nèi)外每每勒石銘功紀(jì)事、題字留名,形成國內(nèi)罕見的一處古代石刻摩崖群。1961年,褒斜道石門摩崖與石門隧道一起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石門十三品不但是研究川陜自然面貌和交通興廢、漢代和三國歷史的珍貴史料,而且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在書法藝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蜀道石刻的史料價值不言而喻,因為石刻紀(jì)事內(nèi)容不僅可與正史文獻(xiàn)相互印證,而且不少石刻還可充實史書記載的闕略,糾正某些史志著作的謬誤。楚漢鴻門宴之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領(lǐng)巴、蜀、漢中之地。關(guān)于劉邦南赴巴漢的路線,由于《史記》中有張良送高祖至“褒中”之語,故學(xué)界歷來認(rèn)為他取道褒斜道。但《石門頌》記載“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交代了來往路線圖,再結(jié)合《漢書·高祖本紀(jì)》:“項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從杜南入蝕中”,說明劉邦赴漢中所行乃子午道,“出散入秦”與《漢書·曹參傳》所載“從還定三秦,初攻下辯、故道、雍、斄(音:lí)”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