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恬欣桑
每年的冬至前后,在北京西北部三山五園的頤和園里的十七孔橋都會發(fā)生一幕精彩的自然景觀,這就是“金光穿洞”的奇妙畫面。當冬至前后的夕陽照射在十七孔橋上會把十七個橋洞全部照亮,就好像在橋洞里點亮起了燈火。并且隨著夕陽的下落和光輝的改變橋洞里的金光不斷變換著角度,亮度和顏色直至夕陽落山。其景壯麗秀美,其色精彩絕倫。
每逢冬至前后,頤和園十七孔橋準能鎖定無數(shù)攝影愛好者的“焦點”。只有在這個時節(jié)的日落時分,十七孔橋的所有橋洞,才會被夕陽染上一抹金光,乍看就像是在橋洞里點燃了明燈。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做“金光穿洞”,并且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金光穿洞”現(xiàn)象是如何出現(xiàn)的,在網上很多專家都給出過解釋。簡單來講,日落的方位隨著季節(jié)是在不斷變化的,好比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的日落點上,陽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形成了美景。
網上還有大量文章稱,當年造十七孔橋時,工匠利用了天文學的這一原理,把這樣的景觀呈現(xiàn)出來,由此稱贊清朝的工匠巧奪天工。對于這一說法,有人保留質疑態(tài)度。天文學在我國雖發(fā)源較早,但我國古代皇家園林建筑,最優(yōu)先考慮的一個因素是風水,十七孔橋作為頤和園中最主要的橋梁,設計中優(yōu)先考慮了現(xiàn)代自然科學,這一說法令人生疑。十七孔橋的修建時間為清乾隆十五年,那么“金光穿洞”如此奇景,若真是有意為之,卻在此后清乾隆欽定的“燕京八景”中沒有入流,這難道不奇怪嗎?
專家們說十七孔橋建造之初,實則仿照盧溝橋的樣式而制,橋欄上的石獅子544只,比盧溝橋還多了59只。經考證,當年造橋時,“金光穿洞”的現(xiàn)象確為巧合,雖然后人可以科學解釋,但當時并非利用了天文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