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民間節(jié)日飲食習俗(2)
權欲萌妹
驚蟄油炸雞蛋拌炒面
根據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到了驚蟄氣候開始轉暖,冰消雪化,大地復蘇,入土蟄居之草蟲驚醒。這天,家家用油炸雞蛋拌入炒熟的干面(俗稱炒面),加上紅糖,沖入滾燙的開水攪拌均勻食用,芳香開胃。在農村,這一天農民都要用清油或大油熬蘿卜湯,強制給牛、馬、駝、羊從嘴灌人,俗稱“啖牲口”,用以清胃火。
五月端午做粽糕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敦煌人則以吃米糕為主。端午一到,無論窮富人家都要購買糯米、紅棗做米糕,也叫粽糕。粽糕的做法是分別把糯米和紅棗煮熟,然后將熟米糕和紅棗分層交替壓在盆中,俗話叫“壓粽糕”。食用時再加糖或紅糖水,甜香無比。
這一天,至親院鄰之間還要互送米糕,以示親善。端午節(jié)吃米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據《續(xù)齊諧記》中稱: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長沙有個叫區(qū)曲的人忽然遇到了個自稱是屈原的讀書人。這人對區(qū)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飯都被江里的蛟龍水怪搶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我,就請用蒲葉包裹,外面纏上五彩絲帶,水怪們就不敢搶了,因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絲帶?!眳^(qū)曲將這事告訴了大家,人們便照辦了,從此就有了用蒲葉包粽子的習俗。
另外,敦煌人農歷四月初八還要做米糕和油餅子。農歷四月初八是浴佛節(jié)。在歷史上,人們對這個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遠勝于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這一天,人們也像端午節(jié)一樣做粽糕,炸油餅。但不一樣的是將粽糕和油餅做為外帶食品,去莫高窟或雷音寺趕廟會,祈禱還愿,浴佛布施。相傳釋迦牟尼就是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廟都要舉行“浴佛法會”,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誕生像,全寺僧眾都要以香湯沐浴佛誕生像,以此紀念佛的生日。
八月十五烙鍋盔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拜月亮、吃月餅這是我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但敦煌民間又有用鍋盔獻月亮、饋贈親友的習俗。中秋將臨,婦女們便忙了起來。她們成天地忙著燒鍋盔。標準的鍋盔一般直徑都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一寸以上,上面還畫上月亮、松樹、孫猴子等圖形。據說,吃鍋盔是元朝末年由漢人反對元朝統(tǒng)治者興出來的,那時候,漢族人把元朝統(tǒng)治者蒙古人叫“韃子”。
相傳,元朝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jié)h人造反,管得特別嚴格,十戶人家派一個蒙古頭目來監(jiān)督,不準漢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漢族人要想聯合起來反抗就得互相串通,但由于蒙古頭目監(jiān)視得緊,無法通風報信,有個聰明人(民間傳說是劉伯溫)想出一個辦法,他放風說今年秋后有瘟疫,除非家家燒鍋盔吃才能免除災難。于是人們就在鍋盔上寫上字(一說是在鍋盔里卷上紙團),約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以放火為號,一齊動手殺“韃子”,從此就有了中秋節(jié)做鍋盔的風俗。
中秋節(jié)晚上獻月亮,敦煌人還有較為特別的做法。中秋節(jié)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以后.要在庭院正中擺好桌凳(有的擺在房上)。要把西瓜殺成兩半呈鋸齒形,與鍋盔、月餅一起有序地獻在供桌上,然后燃香三柱,向月亮叩個頭,便開始了賞月活動。全家圍坐一起,長者講述有關月亮的故事,香燃完以后分食供品?,F在雖然不興上香叩頭,但敬獻鍋盔、月餅、西瓜、水果仍是中秋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
十月一蒸麻腐包子
農歷十月初一,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卜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餃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