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西喪葬文化
金五
序言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類生于斯,長于死,死于斯。
從宇宙大生命的洪流中看,有生就有死,生命在生生死死之中循環(huán)著,死乃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人類對死亡的不同認識和看法,形成了民間一套奇特的喪葬文化。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復合體,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由此而延伸展開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中國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環(huán)境、生存、形態(tài)、宗教信仰的影響較大,而葬制則主要受社會形態(tài)、社會意識的影響更多,這使得我國的喪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我國大多百姓的思想當中,認為人死后靈魂回去另外一個世界,魄會附于尸體而歸于土,所以我們的喪葬文化既重視尸體的安葬問題,又重視魂的各種安排,從而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喪葬習俗。
從一定的角度來說,不管這種做法有無真實性,是否存在,對于生者,都是對死亡親人所表達的精神上的一種寄托,懷念,對親人的不舍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喪葬文化是一個極大而深不可測的“寶藏”之一,隴西喪葬文化悠久而厚實,喪葬屬于古代“五禮”中的“兇禮”,長期以來,隴西人們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理”的古訓,“喪盡禮,祭盡誠”,而農業(yè)時代的親情、孝悌、道德、習俗、法律、崇拜等,在隴西的喪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本文由隴西喪葬好家‘明溪’整理編寫,其中的錯誤與不足,望大家提出,謝謝大家親朋們的支持!
一、對亡人不同稱謂篇
一字:亡 故 逝 隕 殤 崩
二字:逝世 隕落 殞命 隕滅 歸天 歸西 長逝 長辭 亡故 千古 百年 不諱 不祿 就木 返真 成仁
三字:過世了 長眠了 捐舍館 棄堂帳
四字:壽終正寢 壽終內寢 辭別人生 與世長辭 福壽全歸 駕鶴西游 慈顏已逝
不同稱謂:
父親去世: 考 先考 府君 母親去世: 妣 先妣 慈君
二、初喪禮俗篇
1. 拜香,停喪禮俗
在咱們隴西,當人生命垂危,即將咽氣之時,就要給人“沐浴更衣”,也就是說,由老人的兒女給擦拭身體后穿著壽衣,梳妝打扮,若為女性,將頭發(fā)編成辮子后用紅線扎好,插一銀簪把頭發(fā)盤繞在上面,戴好帽子。待老人離世后,給亡人進行“飯含”儀式,我們大多俗稱“含口錢”,用茶葉或小金銀等物放在亡人的口中,把嘴閉好,然后在袖子里面放些面或烙的小餅,表示讓亡人不餓的肚子去了,也在前往陰間“惡狗村“的路上使用;然后臉上要蓋一張麻紙,俗稱“苫臉紙”。一是怕人看見逝者臉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復活,因為一有呼吸,從紙上就顯現(xiàn),再用紅線把亡人的胳膊和雙腳綁好后抬尸停靈、設置靈堂;
先行拜香,——用升子裝滿糧食,在糧食上面擺好紙質麻錢,放在亡人頭部處,若亡人年齡為七十多歲,則用八十根香和紙錢,以此類推。亡人的兒子身披紅衣或紅被面,把香點燃后,叩首一次,在紙錢的孔內插一根香,如此直到拜完,燒紙叩首。這時大家把亡人抬到廳堂所設的靈床上或水晶棺內;
喪停好后,掛上靈帳,把亡人遮掩在后面,在頭部點上一蠟燭,為‘引魂燈’(長燃不滅直到起喪),同時掛上‘伴靈紙’并在靈前擺上供桌,鄰家的主婦會很快地準備一碗小米干飯“倒頭飯”供在靈前,亡人的照片及一些貢品和香爐等物,在桌前準備一燒紙盆和漿水盆,孝子在門口燒紙,潑些小米湯,為亡人前往陰間所用。
請來陰陽先生寫“出殃狀”(上寫亡人生卒年月,相沖相克等),擇定安葬日期,安排各種事宜,一切都會井井有條,嚴絲合縫,順理成章,符規(guī)合矩。
2. 報喪禮俗
人去世后,就要給親戚們進行通知,也稱“散孝”,雖然說科學技術的進步,通訊很發(fā)達,但是散孝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程序,喪家派人去親戚家散孝,說明安葬日期,讓親戚前來赴喪吊念。隴西有一幅常用的喪聯(lián)“不迎不送喪家禮,或往或來吊者情”。朋友們喪事自愿,婚事有請,誰請誰不請,請誰不請誰,隴西人各抒已見、各有理路、各照各辦、自有分寸,而鄰居要孝子戴著草帽跪在門口前去請,也會在送喪的前一天在大門口貼出“訃聞”,來告知鄉(xiāng)親社友,訃聞大致如下:
有時在送喪的前一天晚上,孝子和幫忙的人一起去鄰居的門口,喝道:孝子請大家親朋們送喪哩!等句來請鄰居朋友,但是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大門,以免對別人家不利。
三、治喪禮俗篇
1. 棺材,紙火
人們對于棺材的選擇是極為注重的,它代表著亡人的房子,不管是材質還是做工都是很精細的,咱們隴西材木一般由柏木或松木制成,大小根據家中實際情況而做,在未殮棺前,材木蓋子不能蓋死,要留一小口。材木做好后,請來“畫匠”進行彩繪,隴西畫棺藝術是上百年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材木的畫法是大有講究的,它根據亡人的年齡,生平事跡功勞等各不相同,通常材木的大頭畫“赤虎獸面”或“華蓋傘”,護著亡人的牌位,小頭大多畫西瓜,石榴,葫蘆,如意等物,代表多子多福,吉祥如意,蓋子上畫北斗七星,而材木左右兩側不盡相同,多為“福壽”二字,松鶴延年,仕女圖,花開富貴,百壽圖等等。
紙火是供亡人在陰間享用,一般由亡人的女兒購買,他主要有“出紙” “三人一馬”——侍奉童男女,馬夫,馬(驢)?!按矌ぷ踊蛩暮显骸钡鹊?。親朋吊唁提著“金山銀山搖錢樹”、拎著“花盆花圈挽幛”、肩扛麻紙、腰夾紙錢,誠心誠意、闊闊氣氣涌向喪場。情重者還送綢緞挽幛,懸掛靈堂內外,也有送錢的,這叫“上情”,或多或少,都是按“禮上往來”方式行事。
2. 打墳,開吊
對于墓坑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個地區(qū),形成一個墳區(qū),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于哪一輩。人們把死后能埋入祖墳,看作一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一。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yōu)伶、娼妓、暴病、兇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死在外鄉(xiāng)的人,-般也不能回鄉(xiāng)安葬,即使千里迢詔運回戶體,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謂“野鬼不能見家神”;俗話說“陰宅出人,陽宅進財”,若亡人的墓地選擇不當,則家中后患無窮。陰陽擇定動土良辰吉日,和孝子前往墓地,先祭后土,陰陽拿出羅盤,找出吉位后劃線定樁,幫忙的親朋們一起開挖,陰陽和孝子回家準備其他事宜。
開吊,通常是送喪的前一天下午開始的,在靈堂門前設香案男孝跪在兩側,它也意味著親朋好友可以正式來吊唁,我們也稱“送紙”,在此之前,陰陽先生用做好“引魂幡”,寫好超度亡人所用的幅條吊掛,挽聯(lián),訃聞貼出,誦經超度(幫助亡魂出離地獄,升登仙界。攝召科儀:計有攝召,渡橋,沐浴,朝參,安靈,濟孤),“吹響”奏樂,孝子請已逝去的“先人”,恭請入門,貢茶獻飯。喪場上麻繩、鐵絲,長竹竿縱橫交錯,幛聯(lián)層疊、紙活如山;紙錢、香蠟、涼漿水混合焚燒,紙屑飛揚、氣沖云霄;哭聲、喊聲、嗩吶聲撕心列肺,突起陡落、聲聞四達。白天黑夜,猜拳行酒、麻將撲克、燴菜饃饃、各在其位、各行其職,講究是“陪孝子”。
3. 殮棺
殮棺的時間大多在送喪的前一天晚上,也有吉時不對,另擇吉日的。殮棺時要根據“出殃狀”所寫,喜相殮棺,避相躲之,以免對雙方都不利。大家將材木抬到靈前,打開蓋子,在最底撒一層草木灰,又在灰上面鋪一層麻紙,又在上面放三條麻線,在七星板的孔里放七個麻錢,表示讓亡人高高在上,忘卻人間的七情六欲等寓意。根據傳統(tǒng),“兒鋪女蓋”給亡人進行鋪寒,然后將亡人移至棺內,在材木上拉線,把亡人放正,放穩(wěn)后,孝子把鋪寒給亡人蓋好(鋪三蓋四),入棺條子放在中間,孝子看后蓋好蓋子,移至正位。擺好香案,孝子上香燒紙,叩首,放聲痛哭,寄托對亡人的不舍。在殮棺的過程中,孝子是不能哭的,以免影響亡人上路。
4. 獻飯,出紙
在送喪的這天,眾親友前來吊唁,送紙,若是娘家人,外甥,女婿,侄兒等都會為亡人獻上一桌飯,眾親友由吹響迎進門,給亡人上香燒紙,叩首,待廚房把飯蒸熱后進行獻飯:孝子跪成一排,把飯傳上,點蠟上香,奠酒,叩首。
隴西在不同的地域,出紙的時間都是各不同的,以隴西城為例:
在午時,陰陽誦經已畢,準備出紙,孝子就位(男孝在靈堂外,女孝在內),有人喝到:孝子請先生哩,孝子請樂工哩,孝子請娘家人哩,孝子請女婿外甥哩,孝子請幫忙的人哩等句。此時,吹響奏樂,陰陽站在靈堂門側,喝到,叩首,拜。三叩九拜給亡人行大禮后,給重孝披麻戴孝,發(fā)放喪棒,孫子們分別把靈牌架,亡人的照片,引魂幡拿上,獻飯后,出紙,長子身背出紙牌,頭頂燒紙盆,待其余孝子倒退出大門后,長子退出,陰陽手持清香,半碗清水,口中念念有詞,一同擦至而出,孝子退出大門后,將出紙牌立在路中,燒紙盆倒放,孝子燒紙,叩拜,孝子將鞋穿起,進門燒香燒紙,叩拜。
四、出喪禮俗篇
1. 發(fā)喪,起棺
吉時到,準備起喪,親朋們將材木蓋子訂好,放一個酵子盆,陰陽起誦“開路經”,孝子攪幾下繞棺材一圈后,退出靈堂,大家親朋們抬棺材出門移至喪角,陰陽同樣半碗涼水三根香擦至出門,并在靈堂和大門上貼符,把引魂燈吹滅,渡引亡人上路。
正午時分,在喪前燒紙叩首,一聲禮炮,吹響奏樂,親朋們抬喪,重孝在前拉纖,女孝喪后,炮手在前,紙火隨后,麻孝在前,白孝在后;親的在前,遠的在后;“燴菜幫”在前,親朋在后;紙活在前,吹響在后;人隊在前,車隊在后;小車在前,大車在后。親朋喪前燒紙,撒紙錢,為亡人引魂開路。若“喪”經過親戚的門口,親戚在家門口設“路祭”,孝子在此燒紙,祭奠,讓亡人在此休息一下,喪在路過十字路口時,燒紙叩首,將拉的纖解下,材木抬上靈車,向墳地進發(fā)。
起喪后,家中幫忙的親朋把家中打掃干凈,把靈堂里的草鋪掃在大門口點著,在廳房里支起供桌,在大門口掛上麻紙,升子放在門口,等喪后撬紙。
2. 下葬
大家把材木抬到墳院的墓坑前,祭完后土,吹響奏樂,親朋扎人提繩下葬。下葬后,墓坑里下去“土匠”,陰陽拿出羅盤,在墓坑內拉線,土匠在下面將材木擺正,準備就緒,喝到“倒頭飯靈牌架,女婿外甥往前站,吊土匠里”,女婿外甥給予表示后,上到地面,叫孝子埋土。
3. 安葬
吹響奏樂,先由重孝不看墓坑每人埋三下土后,大家親朋們一起埋,轉眼間形成了一座新墳,大家圈出墳院,將紙火在墳前擺好后,孝子點著,跪拜,這時,又會喝到:孝子謝先生哩,孝子謝樂工哩,孝子謝幫忙的親朋們哩……孝子磕頭致謝。孝子不走原路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撿些圓石頭,回家準備撬紙。
五、喪后禮俗篇
1. 撬紙,謝孝
孝子到家門口后,把喪棒和撿的石頭放在升子里,重孝吃口燴菜和饃饃,把孝衫脫了從墻外扔到院內后,孝子從門口燒紙一直引到廳堂的燒紙盆內,一人一路撒涼漿水,孝子們跟隨進入,上香燒紙,叩拜。
撬紙后,招待大家親朋們坐席吃飯,孝子給各位敬酒以表謝意。在晚上天黑之前,送紙,在堂前燒香,敬茶,到門外燒紙,叩拜,將亡人送出。
2. 撩服三
在喪送出的第二天晚上午夜,孝子前去墳地“撩服三”,到墳院后,先祭后土,在墳的四角點上蠟燭,用木椽在墳上刮上三圈“圓墳”,用笤帚掃上三圈后,把喪棒和石頭插在墳前,燒紙叩首。然后不回頭不說話,回到家中。
3. 喪后禮俗(1)
在亡人去世未滿一百天,重孝是不能去別人家的,因為有“孝”在身,以免對別人家不利,從亡人去世這天算起,過七天為“一七”,以此類推,直至“七七”,百天,此時在家設宴,恭請亡人入門,若在一七到七七紙中,恰逢農歷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則需要“劈七”,紙節(jié)避開這一天,在前一天進行,還需在墳上插一把“劈七傘”,為亡人劈七。在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紙都是需要操辦的,午時撬紙,恭請入門。
4. 喪后禮俗(2)
家中去世人后,在此三年之內每逢春節(jié)是不能貼紅對聯(lián)的,或貼紫色的對聯(lián),在大年三十下午,“接紙迎先人”,貢茶獻飯,讓亡人回到家中團圓。
在隴西,清明節(jié),六月六,十月一,三個日子中,屬“鬼節(jié)”。正月到清明節(jié)期間,人們上墳掃墓;六月六,這天是重陰日,天也是最熱的,人們很早的準備好綠豆湯,前去墳地潑綠豆,燒紙;十月一,天氣變冷,人們?yōu)榱艘咽诺挠H人不受凍著,去給亡人送“寒衣”,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亡人的不舍和關心,也表達了心中的寄托。
后記
以上是隴西喪葬文化流程和禮俗的介紹,其中的不足和錯誤望大家親朋提出,讓此文更加完善。隴西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隨著時代的流逝,繁瑣的喪葬制度也日趨簡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并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象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不管各行各業(yè)對此文化有何認識和見解,總之,這門文化數千年能夠就傳至今,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明溪,公眾號:lxsz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