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傳統(tǒng)小吃(4)
星瑤
上海特色美食 擂沙圓
上海小吃。在煮熟的各式湯團上滾一層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湯團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于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喬家柵點心鋪經(jīng)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后磨成沙,曬干后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后,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團煮熟,瀝干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團,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歡迎。
擂沙圓的典故
喬家柵是個地名,原指上海城內(nèi)喬家浜(今喬家路)上的一個居民點。因周圍有柵欄相圍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這里開了間糕團點心店,即以地名為點名。喬家柵點心店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各類食品中尤以“雷沙圓”享譽滬上,于是喬家柵也就成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個世界三十年代,由于市政發(fā)展的原因,喬家路位于城內(nèi)偏僻處,點心店的生意逐漸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見喬家柵點心店的生意不錯,也在西區(qū)拉都路西愛咸斯路(今襄陽南路永嘉路)口開了家“喬家柵點心店”,專門制作和銷售高級精美點心。由于此處地段市口優(yōu)于城內(nèi)喬家路,不久人們便以店名為地名,稱這里為喬家柵。
后來為區(qū)分二者,一般又分為南市喬家柵和西區(qū)喬家柵。解放后,1956年,地處南市西門的“鴻運樓菜館”因支援內(nèi)地建設(shè)而遷出,喬家路的喬家柵點心店遂遷往西門該菜館原址。因為這是地處鬧市,于是西門口的喬家柵點心店又成為上海名店。人們又以店名稱地名,把西門的喬家柵點心店附近叫做喬家柵,原喬家路的喬家柵鮮少使用。
相傳清朝末年,上海城內(nèi)三牌樓(今三牌樓路)有一位開湯團店的雷氏老太太,為便于顧客把熟湯團帶回家進食而找到了竅門,即把煮熟的湯團撈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攪拌,使湯團外層沾滿紅色的豆沙粉。這樣湯團不再帶湯,攜帶方便,熱吃冷食悉聽尊便,故名“雷沙圓”。上海喬家食府創(chuàng)設(shè)后,大宗生產(chǎn)這種雷沙圓。該店還改進制作方法,將赤豆粉炒制成干沙后,再用十七眼篩篩過,使赤豆粉更加細膩,熟湯圓瀝干水分再投入粉盤擂滾,成品呈紫紅色,清香軟糯,深受食客歡迎。喬家柵食府遂將“雷沙圓”改名“擂沙圓”,成為上海傳統(tǒng)小吃之一。
擂沙圓的制作方法
材料:赤豆(紅豆)1000克、煮熟的各式湯團100個;擂沙圓品種有鮮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紅,豆香濃郁,軟糯爽口,攜帶方便。
1、將赤豆洗凈煮爛,磨成細粉,壓于水,使之成塊狀豆沙,搓散,在烈日下曬,約兩、三天,豆沙成小粒硬塊(也可用烘箱烤干),水分完全蒸發(fā),冷卻后即可收藏保存待用。
2、使用時,取出用微火炒30分鐘,使豆沙小塊散如芝麻大的細干沙,取出再磨,磨細,用17眼籮篩過,粗粒再磨,棄去豆殼,成粽黃色擂沙粉(擂沙粉要現(xiàn)炒現(xiàn)用,久置不用則香味散失)。
3、將煮熟的各式湯團瀝去湯,滾沾一層擂沙粉即成擂沙圓。
特點:這種湯團,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
上海特色美食 開洋蔥油面
開洋蔥油面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開洋蔥油面制法很講究,它首先將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鍋中炸制(用這種方法熬制好的蔥油色澤深紅帶黃、蔥香濃郁、聞之即可增食欲)。然后將蔥油配上已經(jīng)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將面條煮熟,瀝去湯汁,拌上開洋蔥油,即成開洋蔥油面。這種面條觀之色澤鮮艷,食之潤滑爽口,蝦味鮮香,蔥香撲鼻,營養(yǎng)豐富,十分受人歡迎。
開洋蔥油面的制作方法
主料:切面
輔料:豬油、黃瓜絲、蔥、姜
調(diào)料:鹽、雞精、醬油、白糖、料酒、桂皮、
1、坐鍋點火放入少許豬油,下桂皮大料炸出香味,再放入蔥姜煸炒,加入料酒、醬油,白糖、鹽、雞精,倒入高湯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煮20分鐘;
2、將煮好的湯汁倒入碗中,坐鍋將面條煮熟撈出瀝干水分,放入湯汁中拌勻,撒上黃瓜絲和蔥末即可。
注意要點
如果做蝦米不是肉絲,蝦米要先用水浸泡二十分鐘左右,其余的步驟都是一樣的。調(diào)味料沒有寫明具體的用量,可按個人口味,北方人如果不喜歡甜,糖是可以不放的。如果沒有香蔥,用大蔥的蔥白,切成絲也是可以做的。但還是香蔥做出來的比較地道。
特點
面筋斗,味獨特。在所有海派面點里,最簡單的就屬陽春面和蔥油拌面?;蛟S正是由于簡單的原因,真正能把這兩個面做得好的人家并不多。開洋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加上燒透的開洋,和面條一起拌著來吃。地道的開洋蔥油拌面,面條有韌勁又滑爽,開洋鮮美,蔥油則是噴噴香。一碗好味道的拌面在手,桌子上即使有再多的小菜,保證你看也不會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