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對抗蝗災的
執(zhí)念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qū)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大家知道古代是如何對抗蝗災的嗎?讓吱客安全網(wǎng)小編來告訴大家吧。
蝗蟲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yè)造成極大損害,那如何防治農作物蟲害呢?化學防治就是利用農藥消滅病蟲害,見效快、功效高、不受時間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愛;可根據(jù)有害生物、作物、環(huán)境條件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農業(yè)栽培技術,有目的地改變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使之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長,從而避免或減輕病蟲害。比如可以培育與利用抵抗力強的品種、改變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調整農作物品種的布局、盡力加強田間管理等,下面來了解一下古代是如何對抗蝗災的吧?
因為干旱的環(huán)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fā)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fā)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后,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jīng)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qū)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里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于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tǒng)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并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從此,蝗災的治理就有了經(jīng)驗上的指導和借鑒,加之朝廷對無作為官員的嚴厲懲處,以及對蝗區(qū)百姓賦稅的減免,使得蝗災對人民生活造成的影響大大減弱。
以上是吱客網(wǎng)小編介紹的古代是如何對抗蝗災的的內容,另外本網(wǎng)生物災害安全小知識庫中還有很多關于蟲害的防治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xù)關注,以便讓植物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