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香的習俗(6)
郁彼北林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為了便于香粉燃點,合香粉末,用模子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然后點燃,循序燃盡,這種方式稱之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多以木頭制成?!栋俅▽W海》"香譜"條中說:"鏤木之為范,香為篆文。"這是說香篆模子是用木頭雕成,香粉被壓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紋。據(jù)宋代洪芻的《香譜》載:"香篆,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燃于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常用其作為計時器來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篆香,不僅是計時器,還是空氣清新劑和夏秋季的驅(qū)蚊劑,在民間流傳很廣。
香篆也稱香印,在焚香的香爐內(nèi)鋪上一層砂,將干燥的香粉壓印成篆文形狀,字形或圖形綿延不斷,一端點燃后循線燃盡。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狀,點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綿延不斷的圖形,而且移動模子時很容易碰壞圖形,因此使用時并不方便。也許正是因為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qū)內(nèi)的各種服務業(yè)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yè),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這在宋人的筆記《夢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中記載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