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嵐縣嵐城鎮(zhèn)“面塑古廟會”
米洛安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在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嵐城鎮(zhèn)的北街村,都要進行一場非常隆重的面供古廟會,主要形式是擺供,用面塑體現(xiàn)民間追求真、善、美的祈祭活動。
相傳很久以前,當?shù)赜幸晃簧屏假t惠的年輕媳婦叫慧蓮。她過門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婆婆因此雙目失明。之后,婆婆對她百般刁難,她卻始終用一顆善良的心侍奉婆婆,即使這樣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無論慧蓮做好什么吃的,婆婆總覺得不可口。一天,慧蓮坐在院里正想著做點什么吃的能讓婆婆高興,突然門“吱”的一響,一只貓從家里跑了出來。門軸的轉動使慧蓮突來靈感,回去和了一塊面,切成小塊,用筷子頭在上面一擰,擰成了一個個“圪團”,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吃的“貓耳朵”。婆婆吃后非常高興,從此兩人的關系變得非常好?;凵彽男⑿母袆恿松仙n,玉帝派人給慧蓮傳授了秘方,讓她惠及鄉(xiāng)鄰,治病救人,后來她行醫(yī)鄉(xiāng)里成了一位神醫(yī),老百姓稱她為神醫(yī)仙姑?;凵徱恢被畹?0歲坐化。為了紀念她,鄉(xiāng)親們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一座廟,并把她坐化的日子——農(nóng)歷二月十九作為一年一度的紀念日。到唐代,百姓們又把“仙姑廟”改成了“觀音廟”,二月十九的供會也一直延續(xù)到今。
嵐城供會的供品單一而內(nèi)容多樣,單一是指供會的供品全部是面塑制品,一來是因為仙姑歸了佛教,而佛教是忌葷的,所以采用面塑是最好的辦法;二來面塑能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情感追求,人們親手用白面制作各種各樣的供品,其中投入了很多心血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還可以通過面塑的造型語言體現(xiàn)各種愿望和追求。然而供品的造型題材是極其廣泛的。有象征人丁興旺的十二生肖,象征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長壽的松鶴延年、壽桃,象征喜慶吉祥的如意璧合、魚跳龍門等,也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唐僧取經(jīng)、悟空降妖、天仙配、鵲橋會等等,不勝枚舉。
嵐城供會的面塑制作技巧精湛。經(jīng)過不斷摸索,已由原來的活面制作發(fā)展為活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jù)不同的題材內(nèi)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舍,因此供會的供品件件精美絕倫。
每到會前,村民們由糾首組織在北街仙姑廟的原址上搭好神樓、門樓、戲臺,街上掛好各色彩燈,壘好旺火、還要組織八音、秧歌等表演隊伍。早晨5點左右,就有人家出來擺供了,而且家家戶戶都要參加。從神樓前開始按端出來的先后順序沿著北街中心線搭成一條連續(xù)不斷的供臺,場面很是壯觀。擺出供品后男人們上香,女人們便相互觀看切磋技藝,以便來年能捏出更好的面塑。誰家的供品受到關注,不僅制作供品的藝人會受尊敬,而且全家人都會覺得極其光彩。供品在街上陳列3個小時左右,活動便結束了。各家各戶帶著滿足感把各自的供品送回家繼續(xù)擺放,也有人互贈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