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大全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欧美日韩中字亚洲一区

<legend id="kjb9y"></legend>
<sup id="kjb9y"></sup>
<legend id="kjb9y"><u id="kjb9y"><blockquote id="kjb9y"></blockquote></u></legend>

      <legend id="kjb9y"></legend>
    1. 福建泉州泉港區(qū)信仰習俗(7)

      執(zhí)風挽

      六、神靈崇拜

      所謂民間信仰,乃是指一個地區(qū)或一特定族群,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或者協(xié)助克服環(huán)境的困厄,而繁衍出來的綜合多種宗教神祇、祭祀禮俗。民間信仰不單屬于一教一派的信仰行為,沒有明確的宗旨或教條讓善男信女遵循。境內(nèi)的神靈崇拜便是典型的民間信仰。

      土地神崇拜

      泉港人在崇拜諸天神的同時,也崇拜地神土地公,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漢代時稱土地神為“地母”或“地媼”,唐代以后根據(jù)天陽地陰、男陽女陰的傳統(tǒng)觀念,民間塑造的土地神像是女性,稱“土地娘娘”。古人因土地廣博,無法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隨著社會進展而衍變?yōu)槟行?,稱為社神、社公。統(tǒng)一王朝出現(xiàn)后,社神之自然崇拜己漸消失,轉(zhuǎn)化為具多種社會職能的地區(qū)守護神。人們將抽象化的大地之神稱為社稷、地祇、后土,由皇帝專祀,各諸侯、大夫采邑、鄉(xiāng)里村社則奉祀管理本地區(qū)的社神。平民百姓是不許祭祀社稷神的,直至民國,百姓祭社稷仍被視為“僭祭”。

      秦漢時國家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保留國家祭祀的后土神和各鄉(xiāng)里村社祭祀的地區(qū)社神,漢代民間主要是里社、民社信仰,是一種迷信形式,具有聚合力,西漢以后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逐漸變化,以單純的區(qū)域觀念為準備的土地神出現(xiàn)了,但無聚合作用,人化現(xiàn)象更加明顯。唐朝崇奉城隍,城市中以供城隍為主,城里土地的轄區(qū)縮小,成為城隍的下屬神,土地信仰的盛行在宋代,無論城鄉(xiāng)、住宅、園林、寺廟、山岳都有土地。當時常有某人死后受天帝任命為某地土地神之說,而土地也與陽世官吏一樣,需更替輪換。

      土地公本行是職掌土地行政,但在神靈的系統(tǒng)中只是地方基層的行政人員,相當于人間的村里長,凡是別的神不管的事都歸土地公管,具有多種社會職能,如村落的守護神、農(nóng)業(yè)之神、后土、財神、山神、碼頭的澳頭公,也佐理死魂引渡事項,是一位集地政、財政、法政于一身之小主管,人們尊其為“福德正神”。

      今天土地公的造型為福相老人,慈眉善目,銀須飄灑,左手握金錠,右手柱長杖,多以坐姿?!鞍装l(fā)知公老,黃金賜福人”,完全是一副福壽相。土地公廟隨處可見,田頭地角,屋前宅后,街頭巷尾,常能看到寫有“福德正神”的小石碑或小石龕,那就是土地公廟,數(shù)量之多為各種神廟之冠。在農(nóng)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供奉“福德正神”,甚至認為豬欄有豬寮公、幾厘之田地也有田頭公守護。

      在農(nóng)民看來,在眾神的體系中,盡管“土地公”等級甚低,但他是掌管一方土地的地方神,俗諺說:“得罪當?shù)赝恋毓?,母雞雞仔無法飼”,可知土地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每月初二、十六要燒香祭祀,俗稱“做牙”或“牙祭”。農(nóng)歷二月初二也稱“頭牙”或“頭?!?,與農(nóng)歷十二月十六之“尾牙”(或稱“尾福”)呼應,境內(nèi)還相傳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生日。每年頭牙、尾牙、土地生,家家戶戶要備豬肉、雞或魚等三牲祭祀,燒土地公金(福金),燃放爆竹,同時拜地基主,拜畢聚餐。尾牙當日,凡做生意開商店的會擺設(shè)酒席,招待員工或朋友,稱“牙祭”。據(jù)說以前在尾牙聚餐時,如果餐桌上的雞頭朝向某一員工,即表示要解雇他,如果雞頭朝向老板,則表示全體員工繼續(xù)錄用。

      祭土地神除二月初二的頭牙、六月初六土地生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外,其它做牙的日子祭禮都較為簡單,祭品只用家常便飯,不太講究。為了便于奉敬,家家戶戶的廳頭都供有土地公,無廳堂的,就跟灶公并排同祀。

      現(xiàn)在不少人家除頭牙、尾牙和土地生外,其它各牙一概省略不祭。不過農(nóng)家、商人,或有種水果、蘑菇、香菇以及蓋房、做木工等的人家,則每月初二、十六都在“做牙”,并在當晚請師傅雇工用餐,席上擺上三五道菜,煙酒自是不能少,時下也有主人覺得做菜肴麻煩,就用禮金抵這一餐了事。

      逢較大的新居或祖廳重新修建落成還須擇日舉行“上梁謝土”的儀式?!吧狭骸笔钦埬窘澈湍嗨滁c梁,木匠取公雞血點梁,泥水匠取公鴨血點“柱珠”(柱礎(chǔ)),撒五谷種名曰“撒土”。“謝土”是請道士建壇叩謝土地神。俗話說:“陰陽一體?!标幷▔災梗┮灿型恋厣?、陰宅的土地神神位是一石碑,上書“后土”兩字奠安在墓后。上墳進葬祭祀之時孝子賢孫先用果合金紙叩謝土地公,后再拜親人的先靈。拜土地公是祈求親人的靈魂在九泉之下能得到土地公的照顧??梢姡恋厣窆艿靡矇?qū)捔恕?/p>

      灶神崇拜

      灶神俗稱灶君、灶公、灶王爺?shù)?,民間謂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委派到各家各戶的“司命之神”,每年臘月廿三(境內(nèi)有的村落是廿四)要和眾神一同上天過春節(jié),并向上帝匯報所轄家庭一年中的善惡,正月初三(有的是初四)再從天上回到原來管轄的家中。

      眾神上天這天,境內(nèi)人們要舉行送神儀式,送灶神等民間諸神上天,十天之后要設(shè)香案迎回眾神。因為灶神和人們同住一宅,同食一鍋,故對人們的言行功過一清二楚,所以送神時,人們對灶神的態(tài)度更為殷勤謹慎,許多人家都把香案設(shè)在灶頭,祭時祝曰:“好話多說,壞話少說?!?/p>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君菩薩、司命灶君,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中國人信灶神有久遠的淵源,據(jù)說創(chuàng)造灶神的可能是原始社會某個以蛙為圖騰的民族。到魏晉時,人們認為灶神每個月都會到天上去打小報告。例如《抱樸子》里說:在月亮晦暗的夜晚,灶神要飛上天去,報告凡人所犯罪狀。犯一條大過錯者,減他一算(即三天)的壽。

      人們?yōu)榱朔乐乖钔鯛斣谟竦勖媲罢f自己家的壞話,每到過小年這一天,就想各種辦法來討好灶神。有的用膠牙糖敬他,認為這樣可以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他只能說甜言蜜語;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黃羊祭祀。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所以,在封建時代,過年“祭灶”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对钔醺娼?jīng)》中說:“灶王爺司東廚一家之主,一家人凡做事看分明。誰行善誰作惡觀察虛實……讀書人敬灶君魁名高中,種地人敬灶君五谷豐登。手藝人敬灶君百能百巧,生意人敬灶君買賣興隆。在家人敬灶君身體康泰,出家人敬灶君到處安寧。老年人敬灶君眼明腳快,少年人敬灶君神氣清明。世間人你何必舍近求遠,游明山過海濱千里路程。灶君前只用你誠心祝禱,無論你什么事也敢應承。只要你存好心善行方便,我與你一件件轉(zhuǎn)奏天庭。為名的保管你功名顯達,為利的保管你財發(fā)萬金。有病的管保你沉疾痊愈,求壽的管保你年登九旬。求兒的管保你門生貴子,求妻的管保你天降美人。見玉帝我與你多添好話,禱必靈求必應凡事遂心!”

      關(guān)于灶神的身世和來歷,在民間也有著種種說法。最富有生活氣息、流傳最廣的要算薄情張郎的故事了。

      古時候有個叫張生的人,娶郭氏為妻,這郭氏既勤儉又賢慧。后來張生又娶了李氏,這李氏則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婆娘。她不但挑唆張生把郭氏休了,還把張生的家產(chǎn)揮霍個精光。然后又離開張生,改嫁他人。張生從此淪為乞丐,沿門乞討。寒冬時節(jié),張生饑寒交迫,走著走著,在一家富戶人家門前暈倒了。這家的女仆出門看見他,就把他扶起來,讓他到廚房飽餐了一頓,張生感激不盡,定要這女仆代他向女主人致謝。湊巧,迎面走來的女主人正是被他拋棄的郭氏。他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便一頭鉆進正在燃燒的灶膛里去了。郭氏見狀十分悲痛,不久也死了。玉皇大帝聽說后,念張生肯于悔過,又是在灶火中死的,便封他為灶神。郭氏后來也被奉為灶奶。

      廚房是一家人烹制食物的場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因此,灶神在民間文化傳統(tǒng)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境內(nèi)人們安灶公時,為祈求灶公庇佑,也有念“詩句”之俗:

      司命灶君,保佑子孫。司命灶公,財納四方。

      司命灶君,妙手回春。司命灶公,家運亨通。

      五爺公崇拜

      五爺廟是奉祀五爺公的,在泉港較為常見。五爺公又稱萬圣老爺、千歲、王公、瘟王等,流傳較廣的說法,認為五爺公指朱、池、溫、彭、劉五個王爺。傳說這五個王爺是唐代進士,精通音樂,常被召到皇宮里演唱。有一次皇帝為了考考道家張?zhí)鞄?,讓五進士到地下室演唱,而后對張?zhí)鞄熣f,朕近來常聽到宮殿前地下有奏樂之聲,不知是災是祥。張?zhí)鞄燁I(lǐng)旨細算,算了許久毫無頭緒,有點惱怒,奏道:宮殿乃朝廷重地,豈能容忍妖邪作祟?奏畢將手往地下一揚,頓時地下室轟然倒塌,可憐在地下室的五進士全被壓死。后來這位皇帝感到對不起他們,追封他們?yōu)椤叭f圣老爺”,賜令“代天巡狩”,職司五方疫病,遇府食府,遇縣食縣。傳說他們成神后經(jīng)常到福建閩南各地視察,解決民間疾苦。人們深感其德,遂立像建廟以祀。

      其實在民間,奉祀“王爺”眾多,且姓氏不一,普遍奉祀的王爺有:趙、康、溫、馬、蕭、朱、邢、李、池、吳、范、姚、金、吉、玉、周、岳、魏、雷、郭、伍、羅、白、紀、張、許、蔡、沈、余、潘、陳、包、薛、劉、黃、林、楊、徐、田、盧、譚、封、何、葉、方、高、鄭、狄、章、耿、沈、王、楚、魯、齊、越、侯、殷、沐、虞、蘇等數(shù)十姓,王爺廟遍布沿海各地。關(guān)于這么多王爺?shù)膩須v,史無明文,多為口碑傳說,或謂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蒙難的儒生,或云是唐明皇時冤死的三百六十名進士,或說是明末不愿仕清、自盡而死的三百六十名進士等等。泉港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龍見宮正殿三王府供奉的,則是朱、邢、李三位王爺。

      境內(nèi)因為最早是供奉五位王爺,立廟尊為“五爺公”,鄉(xiāng)民相沿成習,即使后來供奉的是一至四尊數(shù)量不一或物件不同的王爺,信眾也泛稱受供奉者為“五爺公”。這些“五爺公”職責大致相同,都是被敕封為王,代天巡狩,一為驅(qū)瘟疫,二為鎮(zhèn)厲鬼。

      由于古代衛(wèi)生條件落后,福建瘟疫流行史不絕書,成為威脅人畜生存的主要災害之一。人們談瘟色變,在宗教信仰上就表現(xiàn)為對瘟神的敬畏崇拜。每有瘟疫流行時,人們造紙神船,船上供王爺神像,放入海中,任其漂流,把瘟疫送走,以保民眾平安。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是月(五月)無定日,里社禳災,先日延道設(shè)醮。至期,以紙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備,陳鼓樂、儀式、百戲,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解放前,山腰的一些村莊就有在端午節(jié)舉行送“王爺船”儀式。送“王爺船”的場面陰森恐怖,各家準備與家中人數(shù)相等(或多)的紙人替身,以及菜飯、紙銀,放在船上繳與“五方行瘟大王”,希望瘟疫從此會附在“替身”身上,而家人會安然無恙。有的沿途敲大鑼大鼓,嚴禁小孩觀看,以免魂魄被王爺帶上船去。至今一些老人談起此等鬧劇,仍心有余悸。

      主鎮(zhèn)厲鬼的五爺宮多為小廟,面積大致四五平方米,高兩米左右,建于墳崗野地,每逢普度等節(jié)日,人們都會前往祭拜。泉港南埔、界山一帶沿海村莊供奉的“五爺公”,相傳與明代倭難有關(guān)。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除夕,倭寇從南埔柯厝村落登陸,沿海岸村莊竄入界山鎮(zhèn),直至鄰邑的楓亭,他們一路搶劫、殺人、放火,死傷無數(shù)。人們奮起反抗,至初一下午方擊退倭寇。界山鎮(zhèn)嶺頭村和槐山村等現(xiàn)有的幾座五爺宮,據(jù)村中世代相傳,當時收殮受害者和倭寇的尸身統(tǒng)一埋葬于山崗野地,之后為鎮(zhèn)厲鬼而建起的。

      一九四九年之后,由于衛(wèi)生條件不斷改善,科學知識迅速普及,人們對“五爺”的畏懼也逐漸淡化,送王爺船的習俗也隨之銷聲匿跡。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些地方恢復祭祀五爺公,有的還抬著王爺出游。不過,人們已不再是祈求驅(qū)逐癘疫鬼魔,而是為了祈求全家安康。

      何氏九仙崇拜

      泉港人常尊稱何氏九仙為“仙公”。何氏九仙的故事在泉港流傳很廣,它源自鄰邑的仙游縣。仙游縣原名清源縣,因九仙的傳說才得此佳名。

      相傳漢武帝時,安徽蘆江有一個叫何任俠的人生了九個兒子,但除了老大額中間有一只眼睛外,其余八人全是瞎子。有一年九兄弟隨父親到江西臨川淮南王劉安家做客。晚飯后,他們聽到父親和劉安在密謀造反,便苦苦勸止父親,其父不聽。九兄弟只好連夜出逃,來到了仙游海濱。時值深秋,楓葉流丹,他們采楓葉,折楓枝,在山坡上蓋起了一座亭子,當晚就在亭里過夜。后來這地方就叫“楓亭”。泉港界山、涂嶺兩鎮(zhèn)就與仙游楓亭鎮(zhèn)參差相接。翌日黎明時分,九兄弟離開楓亭,往北繼續(xù)走去,傍晚時分來到一座山崗。那里古木參天,清溪蜿蜒。兄弟們來到溪邊,捧起清涼的水連喝幾口。無意中眼睛沾上水珠,頓時感到有點亮光;再洗了幾下,眼睛竟完全復明。后來人們稱這條溪為“仙水溪”,稱這個村莊為仙水村。

      何氏九兄弟重見光明后,高高興興地爬上山頂,決定在那里安家,一夜工夫就把寮子搭起來了。第二天早晨,兄弟們開始生火燒飯。這時,有幾個樵夫上山砍柴,老遠看到山頂火光直冒,以為山林失火,邊喊叫邊跑,往山上沖去。何氏九兄弟不知出了什么事,連忙往東邊深山逃去,來到一個天然的石湖邊。那里勝似世外桃源,九兄弟便居住下來。當時仙游山區(qū)瘟疫流行,災害頻繁,地方官員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何氏九兄弟十分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們白天采藥,晚上煉丹,將丹藥送給人們治病。

      那年中秋,九兄弟臨湖賞月,忽見湖中金光萬丈,剎那間,跳出九條鯉魚,躍躍欲飛。原來湖中的鯉魚吃了何氏兄弟練的丹藥成了精,就要上天了。兄弟們各乘一條鯉魚沖天而去,成了神仙。后來人們就把此湖稱為“九鯉湖”,如今又成為名聞遐邇的風景區(qū)。人們在湖邊建了一座九仙祠供奉九仙。

      在泉港境內(nèi),仙公多供奉于山頂或巖洞,如筆架山仙公寺、燕山九真觀、邱厝村青龍洞、坑內(nèi)青獅洞、沙格蓮花洞等等,都為仙公駐靈之處。仙游縣九鯉湖仙山位于筆架山的左面,洛江區(qū)仙公山位于筆架山的右邊,人們稱此三處仙公的駐靈為“三祖”,分工不同。據(jù)傳,明右都御使張岳、歷代惠安縣令乃至泉州、福建的文豪大都到這里進過香,且都不敢在這里揮毫潑墨,生怕“得罪”了筆架山的仙公。

      齊天大圣崇拜

      泉港界山、南埔、涂嶺三地信奉美猴王孫悟空,以界山鎮(zhèn)為盛,鳩林、大前、槐山等村皆設(shè)宮廟奉祀。因其被玉帝封為“齊天大圣”,故村人其尊為“圣王爺”。鳩林村回龍宮于每年二月廿五的圣王爺誕辰日,除舉行祭典外,還要演三五日戲酬神。

      彭光斗在《閩瑣記》中談到福建有三件奇事,其中之一就是“祭孫大圣”。閩人對齊天大圣的信仰始于何時,無從考證。但早在五代、兩宋時期,泉州開元寺東西塔有類似孫大圣的雕刻,宋代洪邁寫過《福州猴王神記》。在漳州南靖縣山城三卞畬族村,曾發(fā)現(xiàn)一尊明代“大圣公”孫悟空的神像,其形象已脫離早期民間猴神的寫實手法,而完全人格化了。據(jù)史書記載,明代該地建有“大圣廟”,供奉“大圣公孫悟空”。至今三卞村畬民仍尊奉“大圣公”為驅(qū)邪鎮(zhèn)惡之神。平和、永泰有許多猴王廟;福安一帶也有猴神宮,供奉齊天大圣。

      鳩林村的“圣王爺”塑像為一尊四平八穩(wěn)地端坐著的錦袍猴王,其一手作“馬頭明王印”之狀,一手高舉金箍棒,狀甚威武。此地一帶為漁村,相傳龍王懼圣王爺三分,故敬奉圣王爺能庇佑漁民海域養(yǎng)殖捕撈豐收。每逢圣王爺圣誕,鄰邑的莆田境內(nèi)的眾多漁民都會紛紛前來朝拜。

      齊天大圣在民間信仰中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一是因為其武藝高強,能制服妖魔保佑境內(nèi)平安,又因齊天大圣任勞任怨,對唐僧忠誠不二,所以后人便景仰與祭祀他。二是他無所不能,不怕困難,能排除萬難,人們祭拜它是希望自己能像齊天大圣那樣有靈活的頭腦,懂得變通。三是跟其它民間信仰一樣,也有信眾希望獲得齊天大圣的庇佑,出入平安,財源廣進,這也是信仰者的一種精神寄托。

      按時下流傳的關(guān)于《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原籍在泉州的觀點來看,泉港的齊天大圣信仰,也可作為這個觀點的有力補充。而福建敬奉齊天大圣宮的地方多在福州、莆田地區(qū),泉港的“圣王爺”信仰也可能是由毗鄰的莆田傳入。具體是何來源,有待歷史學者和社會學者進一步深入考證。

      泛神崇拜

      泉港民眾所創(chuàng)造的神靈數(shù)量十分驚人,帶有任意性和實用性。不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可被奉為神靈,而且星月魚龍、飛禽走獸、巖石花草、泥土枯骨等等也會成為崇拜對象。總之,境內(nèi)的神鬼充斥于天上、人間和地府,構(gòu)成了十分龐雜的神鬼體系,深刻地影響著民俗的各個方面,使生產(chǎn)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慶等都附帶了各種祭祀活動和禁忌,不同程度地染上神秘的色彩。

      泉港民間崇拜石獅,過去常在街頭巷尾可見供奉著的石獅,如今也有人家在大門口擺一對獅子。稽考本源,石獅崇拜的民俗現(xiàn)象,可能是從“石敢當”和“天祿、辟邪”綜合演變而來?!笆耶敗笔且环N民間信仰,以鐫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文字的小石碑或浮雕的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以鎮(zhèn)壓不祥。相傳石敢當是古代泰山勇士,能驅(qū)除妖邪,保護民眾,所以人們將其供奉于門前巷里。唐宋以來,此舉在各地流行,南方尤盛。“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融?!?/p>

      “天祿”和“辟邪”是傳說中的兩種神獸,據(jù)古書載稱,一角者為天祿,兩角者是辟邪,兩者都具有驅(qū)除妖魔的本領(lǐng),自漢代便石雕其形狀置于陵墓前。后來衍化為名叫狻猊(即佛寺中文殊菩薩坐騎模樣),通稱石獅子。作為建筑妝飾物又含有辟邪之意的石獅子都雕作雌雄兩只,安放在宮殿衙署或第宅之前。它的造型工藝還隨時代進展而變化,最后形成現(xiàn)在的大頭卷鬣纓子尾巴的樣相,根據(jù)不同的風格,可鑒別制作的年代。值得注意的是用作供奉的石獅偶像只有一尊,并不成對,一般雕刻工藝都較粗糙,或只雕個獅頭和前足。

      從上述“石敢當”和“天祿辟邪”的有關(guān)資料推論,石獅崇拜兼具二者的神話內(nèi)涵,發(fā)展至今,用于修飾觀賞的成份越來越多。

      崇龜習俗在泉港也較為普遍?!褒敗迸c“貴”諧音,把龜看作是“福、祿、壽、喜、財”的吉祥物。一些人家里養(yǎng)龜,除供觀賞外,主要是為了圖吉利。境內(nèi)人家生孩子特別是生男孩滿月時,須分發(fā)“龜”粿給親戚鄰里,含有祝愿小孩健康長壽之意。人們修墳墓時其主體部分也要做成龜形,稱“墓龜”。這些均反映了人們的崇龜心理。

      月亮在民間稱之為“月娘”,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為月亮神的祭日,供月餅等祭月。世俗認為小孩用手指彎月是對月亮神不敬,睡覺時耳朵會被月神割傷(實際上是不講究衛(wèi)生引起的潰爛)。這時大人會教孩子《月娘謠》,祈求月神寬恕小孩的過錯,讓耳疾早日康復:

      月娘您是兄我是弟,捧糕買餅恭敬您,求您勿刈阿弟一雙耳。

      月娘您是兄我是妹,齋果供品奉敬您,求您勿刈阿妹一雙耳。

      月娘您是姐我是弟,念在同胞弟無知,求您勿刈阿弟一雙耳。

      月娘您是姐我是妹,祈求裂痕早日好,叩謝大姐供紅棗。

      由于受星相家的影響,世俗認為貴人或?qū)W者是天上星辰投胎轉(zhuǎn)世。一些老人若見天上彗星隕落,就會說是某個貴人或?qū)W者去世了。人們特別忌諱掃帚星或流星墜落,說那是兆示人間有災禍。

      泉港與全國一樣,也崇拜龍、鳳、麒麟等動物或想象中的某種動物。至于在建筑物上雕龍畫鳳,在門和墻壁上畫麒麟更是隨處可見,其目的除裝飾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納祥避邪。民間普遍認為,鵲鳴主吉,鴉噪主兇;聽到烏鴉叫,要吐一口唾沫以禳解。人們身上特別是頭上若被鳥(特別是烏鴉)拉了屎,會認為是一種霉氣,要破口大駡幾句以禳解。燕子與喜鵲一樣,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從不加以傷害。農(nóng)家蓋房時,喜歡用竹片釘在大廳的墻上,讓燕子做巢,即使燕子糞便弄臟了墻壁,也無怨言。世俗認為燕子在廳房做巢,兆示全家平安、財運亨通。

      除了上述各種信仰外,被人們賦予神異的民間吉祥物還有:八卦、蝙蝠(福)、桔(吉)、靈芝、銅錢、鹿、天官賜福圖、八駿馬圖、壽星圖、如意、八仙圖、松、鶴、螭、寶鼎……這些圖、物還可制成衣服、家具、禮品、建筑上的各種裝飾物,成為民間辟邪招吉的寶物。

      祖靈崇拜

      靈魂崇拜,來自于封建迷信萬物有靈觀念,不僅相信自己靈魂的存在,還相信靈魂不滅。古人認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活動,受魂與魄的支配。人死形魄入土而滅,靈魂則升天變成鬼魂。為使這些鬼魂有個生活的場所,人們便制造了另外一個世界——陰間,或者叫“陰曹地府”,首都酆都城,最高統(tǒng)治者便是閻王爺。由于有了這樣一個世界,鬼魂就具有超人的力量,人們只好崇拜它,祭祀它,祈福消災。泉港民間靈魂信仰,突出表現(xiàn)在對祖靈的崇敬。

      祖先靈魂信仰便是祖先崇拜,它是以與崇拜者有血緣關(guān)系的鬼魂為崇拜對象,崇拜者對自己祖先的鬼魂有祭祀的義務,而祖先鬼魂則被當作崇拜者的保護神受到奉祀。祖先崇拜是泉港最普遍的鬼魂崇拜,泉港人自古以來都極為重視對祖先的祠祭、墓祭、家祭和雜祭,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亡魂的福佑。

      秦漢以前,泉港土著作為閩越人之一支,就開始重視祭祖活動。漢代以后,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入閩。他們大多是舉族遷徙,利用宗族群體的力量克服遷徙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入閩后,又聚族而居,依賴家族的力量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家族門第制度受到高度重視。他們一方面強化家族制度,另一方面推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成為維系家族內(nèi)部團結(jié)的重要紐帶。宋代以后,朱熹的《朱子家禮》進一步強化了閩人的祖先崇拜意識。明清時期,泉港民間,無論是大宗家族或小姓弱族,都建有祠堂,以奉祀列祖列宗,所謂“家家建追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之資”,祖先崇拜遂成最普遍的民間信仰。

      祖先崇拜又集中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民間祭祖活動從祭祀時間和目的來看,可分為生忌祭、年節(jié)祭和需時祭;從地點和形式上劃分,則有家祭、墓祭、祠祭。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革,祖先崇拜受到?jīng)_擊,大規(guī)模的祭祖活動有所減少,儀式也趨向簡化,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祖先崇拜的基礎(chǔ),家祭照常舉行,祖先崇拜成為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仍在泉港民間綿延不絕。近十多年來,華僑和臺灣同胞絡繹不絕回祖籍省親拜祖,在他們的參與和資助下,許多地方的祠堂修葺一新,定時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甚至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聯(lián)宗祭祖活動。

      家祭。家祭即在居家內(nèi)設(shè)龕(位)祭祖。家祭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規(guī)模較小,儀式也較簡單。先秦時代,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響,王公貴族的嫡長子才享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稱“大宗”,庶子可祭祀五代祖先,稱“小宗”,至于平民百姓只允許祭祀父親一代。秦漢以后,隨著等級制度的崩潰,平民所祭祀的祖先逐漸增多。宋代以后,民居普遍采用堂室結(jié)構(gòu),百姓也把廳堂作為祭祖場所?!胺矎d事位置,必先祖而后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堂上一般奉高、曾、祖、父四代祖先牌位,且配以妻室牌位。牌位用木塊制作,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弧形,書寫祖考、妣的姓名、字號。神牌前擺一張長桌子(橫案),用于放供品、香燭等。牌位和神龕的方向以坐北朝南為尊。

      家祭的時間有定時祭和不定時祭兩種。祖先的生日與忌日(特別是忌日)定時舉行祭祀活動,在家長的率領(lǐng)下,對祖先的牌位燒香禮拜,供上若干菜肴祭品。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也要祭祖,其中清明、中元、冬至、除夕的祭祖活動較為隆重。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除了祭祀孤魂野鬼外,祭祖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活動,冬至又稱“冬節(jié)”,清早煮好湯圓,要先盛一碗,配上一打紅色筷子,獻祭祖先。祭畢,全家人才可吃湯圓。除夕祭祖也帶有普遍性,吃年飯前后,在廳堂的八仙桌上擺上豐盛菜肴,家長率家人在祭祀天地諸神的同時,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庇佑子孫后代來年平安。

      除了生、忌日和年節(jié)的定時祭祖外,還有一些不定時的家祭活動,如婚、娶、添丁、蓋房、出仕升官等等喜慶日子,均要祭祀祖先,告慰亡靈。舊時,農(nóng)業(yè)豐收時,也要蒸一碗新米飯祭祀祖先和土地公。有些人家,每逢朔望日也祭祖,甚至“有事則祭”。家祭雖然次數(shù)較多,與其它祭祖活動相比較,儀禮相對簡單,但由于設(shè)祭的子孫們大多與父、祖輩一起生活過,他們對近親祖先有較深厚的感情,所以家祭時的感情比較真誠濃烈。

      墓祭。即在祖先墳塋上致祭。祭祀時間一般有春祭(清明)和冬祭(冬至),墓祭的物件可分為近祖和遠祖兩個類型。對于近祖墓塋的祭祀略如家祭,一般由血緣較親近的族人參加,甚至以家庭為單位,每年春秋必祭,儀式也比較簡單,一般是燒紙錢,同時打掃、維修墓塋、掛紙(壓紙錢)而已。關(guān)于這兩個節(jié)日上墓祭祖的習俗,本書第一章之《春季節(jié)俗.清明》已作介紹。

      對于遠祖的墓祭,是以家族為主體舉行的,一般可分為“支房祭”和“合族祭”兩種。遠祖的墓祭,一般有更為嚴明的規(guī)矩,如有的村莊同族規(guī)定,凡清明正日,全族男丁要在統(tǒng)一時間匯集于開基始祖墓掃墓祭拜,上一年度有育子、新婚或重大喜事人家要到墓前散發(fā)花生(寓子孫滿堂)、丁糕、九重粿(寓家族大發(fā)興旺)或豬肉給前往掃墓者。遠祖墓祭次數(shù)一般較少,但儀式較隆重。特別是大姓望族,為了顯耀家族興旺發(fā)達,往往場面盛大,禮節(jié)繁瑣,祭品鋪張。有的還在墓地聚餐,名曰“吃上墓”。

      境內(nèi)涂嶺鎮(zhèn)龍頭嶺的閩臺林姓始祖林祿墓,是一座影響深遠東晉古墓。林祿東晉三年(公元三二五年)奉敕移守晉安郡(今福建東南部),舉家南遷入閩,大力傳播中原文化,成為晉代著名的封疆大吏,后裔傳至包括港臺在內(nèi)的全國各地以及十多個國家。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林氏宗親每年都在林祿墓舉行一次祭祖盛典,前往謁祖祭拜的林氏宗親有六十多萬人次,成為一條強而有力的血緣紐帶。

      祠祭。即在祖祠內(nèi)致祭祖先亡魂。祠祭是祭祖活動中最正規(guī)的一種,春冬二祭,比較鄭重肅穆,世家望族尤為隆重。前一日要設(shè)位、陳器、省牲、具饌。祭時,主祭盛服就位,引贊、通贊、讀祝,俱按次序排列。

      祭祀前推舉德高望重之族人,分別擔任主祭人、司贊、司祝、司爵、司筵等執(zhí)事人員,由他們分別主持、司儀、讀祝詞、管理祭器祭品等。據(jù)說官階在二品以上的祖先,祭品可享用豬羊各一。其它祭品葷的有魚、蝦等,素的有香菇、木耳、豆豉、竹筍等,果有蜜餞、柑桔、蘋果、菠蘿等時鮮蔬果,肉食即豬頭、豬腳、豬尾“三牲”和大腸(方言與“久長”諧音),此外還有五谷及其制品糕、粿、粽、包等。筵席即魚肉蔬菜煮炒燉炸齊備,還有大小甌蒸飯,以及茶酒等。祭儀完畢,“祖宗賜食”,即合族宴飲族食,表示享受祖宗的恩澤。山腰莊氏祠堂祭祀完畢后,全體與祭人員并特邀外遷宗親入席聚餐。主祭者固定分給羊頭,“點主”者分給雞一只,又稱“分胙”。主祭及祭司六人各分給毛巾、香煙。供羊的宗親予以經(jīng)濟補貼。

      祭祖活動的開支來源,一般皆由宗族公產(chǎn)中支付。如解放前,山腰莊氏祠堂置有祭田若干畝用以出租,收入供祭祀費用。此外,山腰海灘除灘涂養(yǎng)殖有蠔、蟶外,尚有蚶蛤等野生貝類。其中有一種俗稱“空大”的小貝類海生物是山腰海的特產(chǎn)。每年夏天盛產(chǎn)季節(jié),鄰近鄉(xiāng)人在海水退潮時爭相下海挖取。山腰只有一條通往灘涂之海路,在路口設(shè)卡,向外村人收取數(shù)分錢的“海母稅”,成為祭祖開支的重要來源之一。

      解放初和文革期間,合族祭祖活動極為少見。近年來,祠祭之風雖有所恢復,但大多是按房輪流祭祀,儀式比舊時簡單,過去那種跨地域的宗祠大聯(lián)祭并不多見。大部分宗祠祭祖活動的經(jīng)費支出,由“晉主”收入支付,以及海內(nèi)外宗親捐助。所謂“晉主”是指族中各家各戶向祖祠晉奉各自的祖先靈位。“晉主”講究等級化,規(guī)定受“晉奉”的祖先需要在輩份、聲望或社會地位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當然,在真正進行“晉主”儀式時,往往允許家戶用金錢財物換取“晉主”的機會以及在祖祠中的靈位。而一些祠堂長年失修,或坍塌,或改為他用,宗族不再舉行祠祭,各家各戶只是逢年過節(jié)在家中上香行禮。(攝影:笨笨小老虎)

      內(nèi)容加載中……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