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宗寶
夢春
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边@話可能再熟悉不過了,因為它是天津人的驕傲。
天津鼓樓
位居“三宗寶”之首的鼓樓,始建于明弘治年間,是在天津城由土城改為磚城時同時修建的。
整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辟有四座拱形門洞,通往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二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圣母和關(guān)羽岳飛諸神,頂層懸掛重300斤的鐵鐘一口。
在鼓樓上遠眺四方,周圍七十二沽盡收眼底,不愧為津門一大勝景。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名曰鼓樓,卻為何有鐘無模?其實,鼓樓在明代叫作“鐘鼓樓”。
在傳說中,鼓樓可是有鼓的,說后來為了報時的需要,才把大鼓移走,換成了一口鐘?,F(xiàn)在,在民間還流傳著董師傅用蟒蛇的皮繃鼓的傳說呢。
傳說當時鼓樓建成后,人們請來了制鼓大王董師傅和他的徒弟們,整整用了99天,才做成一個有一丈多高,一間房子那么大的鼓圈。但光有鼓圈,沒有鼓皮也不成啊。就在這節(jié)骨眼兒上,他們聽說村里有一條巨大的蟒蛇正在禍害百姓,于是,董師傅斜挎著一只腰鼓,手握系著大紅綢子的鼓錘兒來到洞口,只聽“咚咚咚”鼓聲震天,又見紅綢上下翻飛,那蟒蛇被引出了洞。董師傅一刀下去,制服了巨蟒。
后來,他用蟒蛇皮蒙成了大鼓,安放在鼓樓上。
這就是關(guān)于鼓樓中鼓的傳說。
但實際上,鼓樓始終有鐘無鼓,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末一位天津詩人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首詩:“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這什么意思呀?原來,當時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可以參照的時間,就是鼓樓敲鐘的聲音了。
早先守鼓樓的是位駝背老人,詩中“鍋腰”就是“駝背”的俗稱。他每天早晚兩次敲鐘,作為開閉城門的信號。那么到底要敲多少下呢?一共108下。怎么個敲法呀?那就是每天早晚各敲54下,節(jié)奏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鐘聲一停,總兵署就隨之鳴炮,于是城門大開;夜晚關(guān)城門的時候也是如法炮制。
雖說沒有鼓,但這鐘也起到了報時的作用,“鼓樓”一名就這樣延續(xù)下來了。
在晴天時,這響亮清脆的鐘聲竟然可以傳到30里之外的楊柳青,所以,人們還可以根據(jù)鐘聲來判斷天氣的陰晴。這鐘聲怎么可能傳得這么遠吶?原來,鼓樓的中央是空的,風往上拔,攏音,所以聲音傳得遠也就不足為奇了。
鼓樓,這座位于老城廂中心,曾經(jīng)是天津城最高建筑的三寶之首,卻在八國聯(lián)軍入侵天津時慘遭洗劫,洋人在鼓樓上架起機槍,居高臨下射擊逃難人群,死傷之多,慘不忍睹。
民國八年,鼓樓被拆除。
民國十年,鼓樓重建。
解放后,由于天津城市發(fā)展,舊城中的交通量大增,鼓樓再一次被拆除。
2002年,在大規(guī)模的舊城改造中,一座巍峨壯觀的新鼓樓落成了,成為津門又一標志性建筑。
天津鈴鐺閣
地處天津城西北角的鈴鐺閣中學,就是當年聞名遐爾的鈴鐺閣舊址。如今,只有鈴鐺閣中學那古樸莊嚴的門樓和校內(nèi)的六塊碑刻,還記載著它的儒雅與繁盛。
“鈴鐺閣”一名源自何處?它最初又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鈴鐺閣始建于明朝萬歷七年,距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它本來是稽古寺的藏經(jīng)閣,那么“鈴鐺閣”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天津城西北角有座大廟,因為廟里的老和尚存了很多古書,所以識文斷字的人稱它“稽古寺”,老百姓就管它叫“藏書樓”。隨著這稽古寺的日漸興盛,每天都有許多秀才仕女進進出出。
一天晚上,住在附近的四姐妹核計說:“稽古寺不能光讓秀才們讀書,平民百姓也來讀書才對哩!”可是,用什么辦法能把貧寒子弟也招來呢?最后,還是年歲最小的妹妹出了個主意:“我看吶,咱們在稽古寺的屋檐上掛些鈴鐺,風吹鈴響,百姓們準來看熱鬧,咱們就趁勢跟他們講講道理,勸他們都去讀書?!庇谑牵慕忝锰统鏊蟹e蓄請人鑄了48個一尺來長的大銅鈴,掛在了稽古寺的四個屋檐上。風一吹,那鈴聲仿佛在說:“讀書好,讀書好”,百姓們都很感激這四姐妹,從此去稽古寺用功的人越來越多。
后來,因為這些鈴鐺又響又好聽,人們就順口叫它“鈴鐺閣”了。
早年的鈴鐺閣內(nèi)藏佛經(jīng)16柜,其中《大藏經(jīng)》幾乎包括全部漢語佛教經(jīng)典,版本上乘,十分珍貴。
康熙年間,鈴鐺閣仿照黃鶴樓的樣式重新修葺。乾隆、嘉慶年間,鈴鐺閣又增設藏書樓,所藏書籍多為稀世珍品。
遺憾的是,這些傳世之寶卻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這鈴鐺閣是因為什么原因起火的呢?
原來,在光緒十八年,也就是1892年的時候,有個木材商人在鈴鐺閣附近的空地上建了一個木材廠,每天完工后就把鋸好的木板靠在鈴鐺閣的墻上晾曬。一天木材廠不慎失火,這商人為了一己私利只顧搬搶木材,沒想到,火勢借著西北風一路蔓延到鈴鐺閣。結(jié)果,巍峨軒昂的鈴鐺閣被全部燒毀,里面的經(jīng)書也沒能幸免。
所以,后來天津人一提到這三宗寶,都非常痛心地這樣形容“鼓樓拆,炮臺倒,大火燒了鈴鐺閣”。
現(xiàn)在好了,新建的鼓樓和以鼓樓為中心的商業(yè)街已經(jīng)對游人開放,鈴鐺閣也在重建的計劃之中,天津衛(wèi)引以為豪的三宗寶又回來了。
天津炮臺
要說在天津衛(wèi)三宗寶里規(guī)模最大,湮沒時間又最早的,當屬炮臺了。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炮臺指的就是聲名顯赫的大沽炮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那么這炮臺究竟指的是哪座炮臺呢?
明崇禎十二年,由于滿族勢力的入侵和內(nèi)部李自成的揭竿起義,天津這個水陸交通的要道,立時成為拱衛(wèi)京師的前沿重鎮(zhèn)。為了守住岌岌可危的政權(quán),明政府于是在海光寺、馬家口、三岔河北、窯洼河南、西沽、邵公莊、雙廟七處修建了環(huán)繞津城的七座炮臺。然而,隨著清軍入關(guān),明王朝在炮臺建成后五年即宣告滅亡,炮臺也日漸閑置荒廢。
所以“三寶”中的炮臺可不是一座,而是一群七座,比大沽炮臺整整早了178年的歷史。
雖然康熙年間曾經(jīng)對明代遺留下的這些炮臺進行了一番修整,但是由于國泰民安,防務漸漸松弛,所以炮臺失去了原來的軍事作用,而是作為“天津八景”之一的“七臺環(huán)向”來供游人觀賞了。
那么這七座炮臺如今下落何在呢?
到了清朝末年,七座炮臺中只有三岔河口的炮臺得以存留。后來,直隸總督李鴻章重建水師營于三岔河口,并主持修繕了這座炮臺,俗稱“黑炮臺”。黑炮臺在抗擊八國聯(lián)軍入侵戰(zhàn)爭時,終于發(fā)揮了巨大的威力。
當時,有人形容三岔河口的這座炮臺“像火山一樣地噴出了炮彈”,狠狠打擊了侵略者。
八國聯(lián)軍為了專門對付這座炮臺,特地調(diào)來了十二磅的重炮,但結(jié)果也只是將炮臺的了望塔炸壞,黑炮臺仍然屹立在三岔河口。
八國聯(lián)軍對這座炮臺簡直恨之入骨,于是在《辛丑條約》中,強行要求清政府將其拆除。
這最后一座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炮臺,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在1901年9月25日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