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瓊海農村民俗 回屋做清明
惜玉郎
一年一度清明節(jié)到來,大凡在外的游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常見的問候話是“清明回家(故鄉(xiāng))嗎?”,海南方言便是“回屋做清明不?”。過任何節(jié)日,不叫“過”而是叫“做”,如做年、做端陽節(jié)等。而“屋”不只是限定于房屋,也可廣指村莊、故鄉(xiāng))。
中國最傳統(tǒng)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但春節(jié)體現(xiàn)在文化層次、物質層次上,而清明則是體現(xiàn)在精神層次上。對于海南人來說,無論是海外游子還是國內游子,他們可以不“回屋做年”,但不可以不回來“做清明”。故此,一些地方往往將“鄉(xiāng)友聚會、回報鄉(xiāng)梓”類活動定在清明節(jié)。悠悠歲月、朗朗乾坤、茫茫人海,聲聲瓊腔,一句“回屋做清明不?”,便把時間與空間、先人與后人、過去與現(xiàn)在、友情與鄉(xiāng)情、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連接在一起,包容在一起!
在那難得有白米飯、難得有豬肉吃的年代里,“做清明”往往是與“有飯團吃”“有肉吃”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在清明節(jié)的前幾天,阿母就買來金銀香紙,晚上全家圍在一起,迭成元寶狀。
掃墳的當天,阿母凌晨便起床,煮好白米飯,趁熱捋成飯團,將買來的五花肉白煮切成塊,蘸上鹽。太陽當空照,小鳥樹上叫,阿母荷鋤挑畚箕,帶著子女上路。畚箕中除了飯團、白切肉、開水外,尚有金銀元寶、毛筆、紅色粉料、鐮刀等。到了墳地,阿母用鐮刀一一劈去各個墳墓上長出的密密匝匝的小灌木,用鋤頭鋤去墳墓周圍雜亂的青草,接著用畚箕挑來泥土,將墳墓一一培高,再挖來兩塊園形的土塊置于墳墓的頂部,中間夾上一張大紅紙……,然后手拿毛筆,蘸上紅粉,填寫碑文。伴著三柱清香裊裊而升,冥紙在清風的吹拂下,象黑蝴蝶似飛舞時,阿母與子女弟弟開始給墳墓三跪九叩頭。
滄海桑田,如今,掃墳的儀式不變,但掃墳的人文景觀已發(fā)生巨變。昔日崎嶇的山村小道已是平坦寬闊的汽車道,掃墳的人流中有騎單車的、有騎摩托車的,也有全家租一輛鄉(xiāng)下稱“三腳貓”的農用車的,城里、海外歸來者則包租一輛面包車,全家老少浩浩蕩蕩地奔向青山綠水、奔向田園山野;大車小車上大包小包的,包里有烤乳豬、面包、火腿腸、餅干、易拉罐飲料、礦泉水、時令水果等。掃完墳,把塑料布往地上一鋪,就著新鮮的山野之風,伴著靜寂的山林,家庭野餐便開始了!
花開花落、潮起潮落,時至如今,除了通過掃墳,寄托后人的悼念與哀思外,清明節(jié)已被注入新的內涵——
其一、是作為一種懷舊活動。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人,這一切,都可勾起游子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戀、鄉(xiāng)思、鄉(xiāng)愁,撩起對往事或甘甜或苦澀的回憶。
其二、是作為一種尋根問祖的活動。那些白發(fā)人帶著黑發(fā)人,穿梭于青山綠水之中,卷入掃墳人流里,帶著一臉的肅穆和虔誠,在先人的墳墓前,痛說一番家史家譜,讓“家族樹根”深深地植入后代的心靈上。
其三、是作為一種全家踏青出游活動。對于身居繁華、喧嘩的鬧市,住在水泥森林里的人們來說,趁清明春暖花開時節(jié),撲向大自然,置身于寧靜的山野、美麗的田園中,讓浮燥、疲憊的心靈稍作休息,盡情享受一下山水之秀、自然之美、寧靜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