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詩佛王維(3)
染陌言
再看《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p>
在深深的竹林里,一個人時而彈琴,時而吹口哨,不是為了讓人欣賞,只有明月才是最高潔的知音,明月從天上遠道而來,著迷地看著我忘情陶醉,我也望著這天上的知音,陶醉著我的陶醉,也陶醉著它的陶醉。我和月亮,就這樣悠然地、陶然地、無言地久久彼此對望著,遂望見了彼此之本心,望見了天地之心,望見了永恒。
這其實是一個人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類似莊子的“心齋”“玄覽”和“神游”,那是一種“妙處難與君說”的精神漫游和心靈飛翔。明月是天地之心,而一顆洗盡纖塵的詩心,與明月對望,實則是最好的人心(禪心),與最清澈的天心的相遇相融。這一刻,天地間萬慮盡消,一塵不染,唯有深湛的覺悟和透明的欣悅,籠罩和撫慰著天心人心。這同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禪悅和法喜,是超越世俗悲喜的大自在和大喜悅。
這首詩不可不讀,《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p>
雨天,濛濛輕陰籠著閣樓,正好在安靜的深院里誦經(jīng)禪坐,大白天也不想打開院門。走下閣樓禪房,就靜坐在院子里,久久凝視積年的青苔,看著看著,那濃郁的蒼翠之色,仿佛就要漫上衣服,漫上身體,漫進心魂,將人整個兒也染綠,變得像時光一樣蒼翠古老。
就那么一地青苔,詩人卻感受到了無限的悠遠和幽邃!在禪心和佛眼里,青苔豈止是青苔?那是時光的堆疊,那是“悠久”的暗示,從亙古漫向亙古,從永恒漫向永恒;那同時是一種無聲的偈語,讓你靜下來,慢下來,最好停下來,聽聽時間的足音,看看“無?!钡谋砬?,當時間慢下來,“無?!蓖O聛恚盁o?!币菜坪踝兂闪撕愠#灿辛诉@深藍的表情。那么,坐下來吧,邀請飛奔的時光也坐下來,在不停的流逝和無休止的“動”里,體驗這萬古一瞬的“絕對靜止”;這一刻,飛速旋轉(zhuǎn)的宇宙和奔騰流逝的萬事萬物,都慢下來,靜下來,停下來,??吭谶@無限幽深寧靜的意境里。
歸隱修禪之后的王維,是否就心空如洗、情淡如水了呢?
他畢竟是詩人,詩人不同于“看破紅塵凡間事,一心逍遙了此生”的一般僧侶。詩人兼僧人的王維,既有出世之大覺大悟,也保持著濟世的大慈大悲。詩人兼僧人者,必是將彼岸幻夢與人間慈悲集于一身的人。他豈可沒有超常之深情?是的,若論才思和智慧,王維絕對是高人;而若論情懷和心腸,王維絕對是善良、慈悲、深情的好人。
且讀這首《觀別者》:
“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愛子游燕趙,高堂有老親。不行無可養(yǎng),行去百憂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親賓。揮淚逐前侶,含凄動征輪。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余亦辭家人,看之淚滿巾?!?/p>
你看,詩人的悲憫情懷何等深沉!他看見百姓離別的悲傷:父母已老,家境貧寒,兒子不出外打工就沒法生活,出外又擔心在家的老人,但為了生計,只好離家遠行,臨別依依,含悲上路,車行漸遠,唯見行塵。詩人見此情景,想起自己也是遠離故鄉(xiāng)的人,不覺為之淚流滿面,淚水,把毛巾都打濕了。在這首詩中,我們發(fā)現(xiàn)唐朝也有到遠方城市打工的農(nóng)民工,可見百姓生存之不易,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