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三角戲(2)
美人胚
三角戲語言樸實、風趣,有時還特意穿插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數是喜劇、鬧劇,也有少數悲劇。內容多為家庭糾葛、男女愛情、悲歡離合之類的故事,而且大多有勸世的意義,教育人們多行善、戒奢好勞,深受當時農民階層觀眾的歡迎。
三角戲角色少,道具、戲服也極為簡單,不像京劇、昆劇一般穿豪華行頭,只用衣褲裙帽。三角戲班可將所有的道具及戲服用幾只箱子裝下,挑著擔子到各個山村演出,機動靈活。
三角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小戲多。小戲和折子戲有《進店》、《砂子崗》、《三字經》、《送表妹》、《賣櫻桃》、《取學錢》、《挖筍對詩》、《大反情》、《雇長工》、《看相》等。大戲僅有《鳳凰山》、《白扇記》、《毛蓬記》、《過界嶺》、《桃妹反情》等幾出,在140多個傳統(tǒng)劇目中所占比例很小。小戲角色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為主,而沒有小生、小丑或兩個小旦的戲。大戲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數。戲曲的“生旦凈末丑”五人行當中,唯獨三角戲沒有“凈”(大花臉)這個行當。
三角戲的音樂唱腔上,分通用曲調和單用曲牌兩種,節(jié)奏速度有緊板、快板、慢板、哭板、悲板。單用曲牌的特點是只用于一本戲而其他戲不能用,如《長工歌》、《鳳陽調》、《下南京》、《賣花線》等,這類曲牌中襯字特點多,與民歌相擬。如《三牙子放牛》,唱詞是,“在家領了(烏龍丁冬底呀達冬)母(呀)命,要到(那)山上吱呀依支喲)去(呀)放牛(喲)我的妹妹?!背~通俗易懂,每段唱詞的最后一句常重復一遍。
三角戲樂器以咚鼓、北古、大鑼、小鑼、木魚、小鈸為主。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活潑自由,沒有嚴格的程式。旦角手不離帕,生角手不離扇,丑角表演樸素自然,走矮樁步,摹仿許多動物形象,充滿生活情趣。演員臺位是呈三角形不斷變換。角色上臺到中央唱第一句,接著是打擊樂過門。過門時,演員由臺中央走到臺右角唱第二句。當第二次后臺過門時,演員從右方走到臺中央唱第三句,接著又是打擊樂過門,演員便從臺中央左邊唱第四句。看似單調,卻也保留著民間原始藝術的純樸性。
三角戲最早時三四人便可以演出,樂隊僅一人,稱三角班。后來發(fā)展為“七子班”,演員、樂隊各3人,打雜一人。以后又發(fā)展為“半班”,即演員7人,樂隊打雜3人,又稱10班。老藝人把“半班”解釋為三角戲和贛劇合二為一,各占一半的意思。為了生存和吸引觀眾,在演出時,上產半場演三角戲,下半場演贛劇。因此直到現在三角戲藝人都是既會贛劇又會三角戲的多才多藝之人。
三角戲做為獨特的地方劇種,是邵武寶貴的文化資源。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了邵光劇團和三角戲劇團,組織人員整理傳統(tǒng)劇目和曲牌,并進行改革探新。首先移植演出了《劉三姐》,唱腔采用傳統(tǒng)曲調,并巧妙地融入一些邵武山歌,取得成功。之后,移植演出了《江姐》、《三世仇》、《春草闖堂》等,并創(chuàng)作了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隘口》、《出城記》、《小巷人家》、《喜臨門》等,參加省戲劇會演多次獲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