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高句麗王陵 東北的世界文化遺產
深礙
我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世界遺產一般都會成為當地知名的旅游景點,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不過在東北的吉林有一處世界遺產卻名氣不大,沒多少游客。
吉林集安的高句麗王陵,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經常在書上看到“高句麗”這個名字,這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國家,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qū)。
高句麗這個國家始建于公元前37年的漢元帝,隋煬帝曾經三次征伐高句麗而以失敗告終,最后在唐朝時的公元668年被滅亡,存在了705年,也留下了一些古城遺址和墓葬群。
高句麗最早的都城在高句麗縣,也就是今天的遼寧新賓縣一帶,后來于公元3年遷到了國內城,也就是今天吉林省集安市,總共在這里存在了400多年。
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民族源于商人,是屬于五帝系統的炎黃后裔,在商人入主中原建立殷商王朝時向東北方向遷徙的一支,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高句麗人的墓葬壁畫中有大量的漢文化內涵。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設置玄菟郡,以高句麗地為屬縣,以族名為縣名,高句麗成為漢王朝北方少數民族子民。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西漢末,高句麗建立政權,稱高句麗國,都紇升骨城,即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城。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琉璃明王遷都于國內城,即吉林省集安縣。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又遷都平壤城,直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滅國。這個存在了705年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遺址在桓仁、集安和平壤這三都中被發(fā)現,而集安作為高句麗的都城達425年之久,因此集安的遺址是研究高句麗考古的重要資料。
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705年歷史中共有28位王,而高句麗民族十分重視喪葬制度,高句麗王在即位之時就開始選擇墓地,修建陵墓,即使遷都別處,死后也要歸葬故都墓地。若以即位擇地作為墓地選址的標準,那么,高句麗第一代、第二代王葬于桓仁紇升骨城附近,第二十一代到二十七代王葬于平壤附近,末代第二十八王葬于唐朝京師,而其余從第三代王到二十代王共有18位王的陵墓在集安國內城附近。
在歷年考古發(fā)掘的基礎上,已經有13座王陵被認定。在面向鴨綠江的臺地和坡地上,自東向西分布為:將軍墳、臨江墓、太王陵、禹山992號墓、禹山2110號墓、山城下磚廠36號墓、七星山211號墓、七星山871號墓、麻線2378號墓、千秋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626號墓、西大墓。在目前認定的這13座王陵中,只有太王陵是年代、身份具有歷史和考古根據的,因此在概括王陵的特征時,太王陵可以做為一個標準。
高句麗墓葬的形制是由石墓向土墓轉變的,所謂“積石為墓,列種松柏”,而集安地區(qū)的王陵多為石墓,經歷了無壇積石、有壇積石、階壇積石墓的變化階段,是埋葬設施最完備的墓葬。太王陵就是一座大型階壇積石石室墓,作為等級最高的墓葬,還有一些附屬設施如:護墳石、散水、排水溝、涵管等。
在對這些王陵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王陵的墓上殘留有建筑磚瓦。如太王陵發(fā)現有一塊印著“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字樣的銘文磚,還有大量的蓮花紋瓦當。瓦和瓦當的使用是有等級的,“……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而有瓦就意味著有建筑物,這說明王陵墓上是有建筑物的。高句麗民族在漢朝統一疆域之內,陵墓制度也因襲秦漢之制,這些建筑物應為“陵寢”的“寢”,把它作為墓主人的靈魂休憩之所,“冢上做屋,不令雨濕?!?/p>
陪葬墓和祭臺是高句麗王陵的又一重要特征。在帝王陵墓的廣闊的陵園里,陪葬墓、祭臺、墓碑、陵墻及門垣齊備,而且還有守墓煙戶(即陵戶、守冢、園邑、守墓人)。
高句麗早期王陵保存有原始血緣傳統,族葬的表現形式首先是陪葬墓,隨著王權的加強和埋葬制度的演化,祭臺出現并逐漸規(guī)格化,而陵墻和陵寢建筑的出現則體現了王陵禮制的完善。另外,埋葬制度由聚群向獨立發(fā)展,后來的王陵多選址高坡或臺地,往往一座王陵就占據了一個高地。
遺物往往是一座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活方式。高句麗有“厚葬、金銀財幣盡于送死” 的習俗,除磚、瓦等建筑構件和銅器、鐵器、金器、鎏金器等生產生活用具之外,在高句麗王陵中,大量王族專用或與王族地位相符的遺物發(fā)掘出土,如髹漆銅鏡、錯金刀、鎏金冠、龍鳳圖案的飾件、龍形刻石、“王”字瓦紋,以及大量不同形制的金飾等。除去文獻材料和墓葬遺跡,遺物對王陵的考古分期起著輔助作用,對了解高句麗民族的生活特色十分重要。
九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陸續(xù)發(fā)現了高句麗的王城、貴族墓葬等遺跡,其中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兩個都城,十二處王陵、二十多處貴族墓葬等。
這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存在最久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中集安就做了425年都城,其中將軍墳就是高句麗國第二十代長壽王的陵墓。將軍墳采用一千多塊花崗巖條石壘砌,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將軍墳不遠處的好太王陵,是長壽王父親的陵墓,并立有好太王碑。高句麗王陵也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古代歷史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集安高句麗太王陵
集安代表性文物遺跡之一。位于禹山南麓崗地,西距市區(qū)4公里,與好太王碑相距200米。 為方壇階梯石室墓,由數級階壇層層疊砌而成。墓早年由日本人池內宏、梅原末治等考察著錄過。
由于被盜,又幾經兵燹戰(zhàn)亂,階壇傾頹。現遺留邊長66米左右。近于正方形,殘高14.8米,墓室現于墓頂。除壇基之外有13塊各達10余噸重的巨大花崗巖護墳石。墓上出土了大量的蓮紋瓦當,曾發(fā)現刻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的銘文磚, 因稱太王陵。太王陵規(guī)模大于將軍墳數倍,其結構與構筑方式與將軍墳略有不同。該陵目前可見16級階梯,每級階壇由數層修鑿工細的長方石條疊壓全砌,層間稍內收,并鑿有凸棱以防石條外移。
太王陵殘留部分規(guī)模宏大,修筑精良,對研究高句麗社會政治、經濟、建筑理念、王陵結構、喪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價值。2004年,該陵墓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