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民俗中的借音借義
待君歸
在莆田民間習俗中,人們經(jīng)常以一些事或物作為載體,舉行種種的儀式或進行各種舉動和行為,以借音借義的方式,賦予這些物和事新的文化含義,以這種含義來滿足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和趨吉避兇的安全感。這些儀式或行為約定俗成地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獨特莆田語言,這種語言是不言自喻的,也只有本土的民眾才能心領(lǐng)意會,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區(qū)域的特色文化反映。現(xiàn)把這種形式的文化現(xiàn)象介紹如下:
一、生育風俗中的借音借義現(xiàn)象
莆田境內(nèi)把生男育女視為一樁家族大事,對其賦予非常豐富的民俗內(nèi)容,以體現(xiàn)其隆重。
1、懷孕
女人懷孕,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是使子孫綿延,傳宗接代,家庭興旺的一件大喜事。所以本地人稱為“有喜”;有的姑娘結(jié)婚后不久即懷孕,俗稱“入門喜”。其中“喜”的稱叫,乃是聯(lián)想“家庭興旺的大喜事”含義中“喜”的情狀,借義為“孕婦肚中之物——孕兒”的含義。這是一種聯(lián)想借義的方式。
2、催生
當孕婦的娘家知道女兒已經(jīng)懷孕了,算日子估計即將臨盆前的一個月,娘家就要準備了一大“可柑”(缽)的面、花生和肴料,叫阿舅仔(即孕婦的弟弟)送到他阿姊那里去,這種行為的風俗舉動本地稱為“催生”,而那些面、花生和肴料則是叫做“催生禮”。
催生禮中為何要送花生,那是因為“花生”在本地話音中快讀的音為“提丁”,借音后即賦予“提升了一丁”的含義。這是對新生兒的一種祈求的表達。
同時,因面能發(fā)酵,本地稱為“發(fā)”。類比“發(fā)”這一含義,催生禮中就有“面”這一禮物了,這是以隱喻借義的方式,轉(zhuǎn)為“發(fā)家”的含義。
3、報生
孩子出生的當天,孩子的父親就要馬上帶雞到妻子的娘家去報生。丈人丈母一見其手中所提的雞,就知道所生的孩子是男的還是女的。其手中提的若是公雞,就說明是生男的,提母雞當然就是生女的。不管是公雞還是母雞,都是好兆頭。本地稱公雞為“雞公”,有道是:“雞公,做阿公”,即是預(yù)示所生的孩子將快快地就要做生仔生孫的阿公了。而母雞是會生蛋的,預(yù)示著所生的女孩將來會生下一堆蛋,能孵出一大“秀”(窩)的雞囝來。為此說,不管是雞公還是母雞,都是隱喻借義為能興旺地繁衍人丁好兆頭這一含義。
4、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掛大燈
在元宵祭祖時,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在祖宗祠堂前升掛一副大燈。這是以“升掛”動作中的“升”,與“新”諧音;以實物“燈”,與“丁”諧音。通過這兩個諧音,就把“升燈”這一升掛行為舉動,借音轉(zhuǎn)為“新丁”的含義,以此示告祖宗添丁的喜訊。
5、送“月內(nèi)包”
孕婦娘家在女兒順產(chǎn)后一至三天內(nèi),須購買“烏賊巴”(目魚干)、蟶干、“豆味”(豆皮)、金針、蓮籽、紅棗、龍眼干、芡實等干味貨各兩斤,分別包成八包,稱為“月內(nèi)包”,由阿舅仔送到他阿姊家里去做“月內(nèi)”。這種風俗稱為“送‘月內(nèi)包’”。本地人對組成“月內(nèi)包”的物品都有一個吉利的說法:
送“烏賊巴”,是指望生出來的孩子長得“烏‘斷伊’”(硬實),因為“烏賊”中的“賊”,本地話音與“色呃”同音,即是“結(jié)實”的意思。這是借音與借義結(jié)合的轉(zhuǎn)義方式。
送蟶干,表示孩子今后“有弄壇食”(即有得吃的意思),因為“蟶”的本地話音與“天”的文讀同音,故以“民以食為天”代表“食”以祈望之。也是借音和借義結(jié)合的轉(zhuǎn)義方式。
送“豆味”(豆皮),意味著孩子今后所過的日子將是給做呀“有‘豆敖’(豆腐),有豆渣”。即日子過得有“或”也有“這”,或者是說,過得有汁有味。這是隱喻借義的方式。
送金針,表示孩子今后將會有金銀錢寶,即是“送金針,滿屋金銀‘鏗呀鏗’?!笔请[喻借義與借意轉(zhuǎn)義結(jié)合的方式。
送蓮籽,表示孩子今后將是子孫如蓮蓬發(fā)籽一樣,連綿不斷。是隱喻借義的方式。
送紅棗,表示今后孩子的日子會過得紅紅紫紫,因為本地話的“紅棗”同“紅紫”近音。是借音的方式。
送龍眼干,表示“三元五桂”的愿望含義,因龍眼干也稱為桂元。是借意轉(zhuǎn)義的方式。
送芡實,是希望孩子今后是個懇實的人,因為本地話的“芡實”與“懇實”是同音。是借音的方式。
“月內(nèi)包”中所送之物,既是做“月內(nèi)”產(chǎn)婦在這期間所需的較有營養(yǎng)的物品,人們又能以各種的轉(zhuǎn)義來表達對未來孩子的吉好愿望,這就是體現(xiàn)莆田人的聰明才智的一種智慧之所在。
6、嬰孩滿月
嬰孩出月(滿月)那天,他母親的娘家要辦行四個盤的“拾料”:一盤是被裙、孩兒衫、搖籃蚊帳、被仔和掛銀鏈的孩子帽;一盤是“慈頭肉”和豬尾根、加一雙紅蛋;再一盤是紅龜(面食龜);還有一盤是早飴粿。
第一盤中,除了送給嬰孩必需的衫穿(衣服)外,其中的“搖籃網(wǎng)帳”和“掛銀鏈的孩子帽”這兩項是厭勝辟邪之物。舊時農(nóng)村嬰孩睡在搖籃中,一定要罩網(wǎng)帳的,這不僅僅是為了防蚊子,更重要的一層用意即是避兇。以“網(wǎng)帳”這一實物類比隱喻借義為“天羅地網(wǎng)”,本地人認為,有了這張網(wǎng)帳,那些在冥暗處游移的邪穢之物就不敢近前了,因為一沾到這個網(wǎng),便會被網(wǎng)進網(wǎng)眼之中,永世不得脫身。而嬰孩戴上“掛銀鏈的帽子”,邪穢之物也是不敢近前。這是因為那“鏈”借音轉(zhuǎn)義為“鏈銬”,邪穢之物若想靠近,必被鏈銬給銬鎖住。
第二盤中的“慈頭肉”、豬尾根和紅蛋,是借“頭”、“尾”和“紅”含義之意,轉(zhuǎn)為“日子過得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和紅紅火火”的另一含義。這是借意轉(zhuǎn)義方式的表現(xiàn)。
第三盤中的紅龜是以食物龜含義,借意轉(zhuǎn)義為“與龜同壽”的含義。
第四盤中的“早飴粿”,本地話叫“早起粿”。其中之一的“起”音轉(zhuǎn)義為“起冇母”中的“起”的意思,再轉(zhuǎn)義為孩子今后的事業(yè)和家庭將像“起冇母”那樣“起”了起來。這里是借意轉(zhuǎn)義方式。
7、嬰孩做“四月日”
嬰孩做“四月日”那天,他母親的娘家同樣也要辦行四個盤的“拾料”:一盤是衣物;一盤是“慈頭肉”和豬尾根、加十二個紅蛋;再一盤是“冰膜”;還有一盤是炒豆。儀式開始時,嬰孩穿上外公婆送來的做“大人公”的黑衫黑褲,手戴外公婆送來的銀手圈,頭戴外公婆送來的兔子帽。這是一種借意轉(zhuǎn)義為辟邪求平安的禮式。他母親抱著放在簸箕的中間坐,將炒豆捧幾把從嬰孩頭上灑下,說:“灑炒豆,吃老老?!睂ⅰ氨ぁ迸鯉装褟膵牒㈩^上灑下,說:“灑冰膜,嘴須長胡胡?!边@些行為是采取借意轉(zhuǎn)義的方式來表達,即是借灑炒豆和冰膜的順口溜之意轉(zhuǎn)義為一種祈望與祝福。
8、嬰孩周年時做“濟”(晬)
莆田境內(nèi)嬰孩周年時做“濟”(晬),乃是舉行一種預(yù)測前途和性情的儀式。那天,嬰孩的父母給嬰孩全身穿戴好,就把他抱到準備好的大“笠胡”(較大的圓形竹篾曬具)中間,在嬰孩對面擺放著印章、銀元、算盤、剪刀、銅鏡、尺子、毛筆、戥子、書本、面食龜、米團等。讓嬰孩隨意去抓拿那些東西,根據(jù)他所抓拿的東西來預(yù)測他今后將會是怎樣的。嬰孩如果抓拿了印章,那他將來必會當官;如果抓拿了文具,那他長大以后必有一筆錦繡文章;如果抓拿了算盤,長大必善于理財;如果抓拿了面食龜、米團等吃食之類的東西,也不能當場就斥他今后是“好食之徒”,而要說是“這嬰孩長大之后有口?!敝惖暮迷?。這是一種聯(lián)想借義的表現(xiàn)方式。
9、嬰孩做“人客”
滿月后的嬰兒若要到母親的娘家做客,嬰兒先要用鍋底灰抹鼻尖,叫做“舉灶”。這是以“灰”代“灶”的替代聯(lián)想借義的一種表示方式。出門時,嬰兒要用破魚網(wǎng)蒙頭,其意為罩以“天羅地網(wǎng)”,與上述的“搖籃網(wǎng)帳”之隱喻借義方式相同。
嬰兒回家時,外公婆則要給嬰兒掛脰,過去是用紅線穿錢孔后掛在嬰兒的脖子上,現(xiàn)在是用紅線捆紙幣后掛在嬰兒的脖子上,或直接遞與紅包。叫做掛脰,吃老老。這是借意轉(zhuǎn)義的方式表達。出了門外,仍是要用鍋底灰抹鼻尖和用破魚網(wǎng)蒙頭。
10、紅花與白花
孕兒從母胎中生出時,肚臍還連著胎盤,這胎盤在本地俗稱為“花”,因為它的形狀像花朵。這是借物的形狀隱喻借義為“胎盤”的含義。
本地人認為,女孩的胎盤顯紅色的,男孩的胎盤顯得稍白些的。故此以后就以“白花”來代稱家庭中的男性子嗣,以“紅花”來代稱家庭中的女性子嗣。這是借物的顏色,在原先的基礎(chǔ)上再轉(zhuǎn)為另一種含義,即是“家庭中男女子嗣”的區(qū)別。這些都是隱喻借義方式。
父母親入葬時,在其墓頭分別插上貼紅紙和貼白紙的木棒,從紅棒和白棒支數(shù)的多少,人們就會知道這墓中死者的子女有多少人。這種表示的方式,是在上述兩次轉(zhuǎn)義后,再轉(zhuǎn)為“表示子女的人數(shù)”含義。這里是隱喻借義和借意轉(zhuǎn)義兩種方式的結(jié)合。
11、插(或放)月季和柏枝葉
在莆田,在一些人生禮儀中,把月季(俗稱張春)和柏枝葉放在一起,象征“百子千孫”,即子孫興旺。這里“柏”諧音“百”,“春”諧音“孫”。如在嬰兒滿月儀式上,把月季柏枝插在嬰兒的帽子上,也插在母親的頭上。嬰兒滿四月、周歲的儀式,也要用月季柏枝。葬禮上,分送月季柏枝給參加葬禮的人,表達遠離死亡、子孫興旺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莆田民俗喬遷時,要有人挑一擔水前往新居,水中撒上月季柏枝。這里是借音和借意轉(zhuǎn)義方式的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