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風俗、典故與傳說
問兒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chuàng)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潮州湘子橋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一大早,人潮涌動,匯集于洛陽橋上祭海神。原來這一天據(jù)說是玄天上帝生日,此為泉州沿海人民心目中崇拜的海神之一,形象為一腳踩龜、一腳踏蛇。
泉州各地不少村落的人一大早起程,用二抬轎子扛來村中敬奉的玄天上帝、媽祖或境主等神像,來到洛陽橋,祈求風調雨順,漁船出海平安,兒女多福。
洛陽橋中亭有一塊巖石,叫“上帝化身”,上面有渾然天成的龜蛇形狀的圖案,系著名的洛陽橋八景之一。就在這塊巖石前,來自不同地方的“村老大”往往要手持短劍,在石上劃出火,另有人手持香火點燃,以將燃著的香火帶回村里,這就叫“乞火”。
據(jù)悉,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昌盛,當時可作為海神的玄天上帝也曾作為祭海的對象,后來,祭海的主祭對象就被媽祖所代替了,但洛陽橋上祭玄天上帝的習俗至今沒有改變。
除此之外,千百年來,洛陽橋典故與傳說不勝枚舉,口口相傳——
(攝影:吳梅仙)
“洛江子魚進奉相”
洛陽橋下多珍品,其中有一種魚叫子魚。
清康熙年間,安溪湖頭人李光地趕考途經(jīng)洛陽橋時病倒了,幸虧橋北昭惠廟一對開豆腐坊的老夫婦細心照料,每天煮子魚給他調理身體。后來,李光地得取功名,位居宰相,回鄉(xiāng)時曾特地請老夫婦相見。當他看到二位恩人帶來一簍子魚時,不禁感慨萬分,連聲說道:“恩人情深,子魚味美啊!”
從此,惠安與洛江流傳著“洛江子魚進奉相”的地方掌故。
據(jù)說,子魚味美,盛產(chǎn)于秋、冬季。鱗薄而有油,鱗和肉都可以吃的,可口至極。魚身扁圓形,大約長20厘米,漁民每于漲潮時網(wǎng)之,蒸、煎、煮均可。
(攝影:志遠天下行)
“西川甘雨”傳說
泉州府文廟內有一方“霖雨蒼生”碑刻,見證了古代天旱祈雨習俗,在洛陽橋上也有一方與求雨有關的更大石刻,為“西川甘雨”。
熟知民俗掌故的劉浩然告訴記者,這里面有一個傳說,明代嘉靖年間,泉州府一帶久旱無雨,田地龜裂,時任知府的方克聽說洛陽江神靈應,步行前來祈雨,之后一時困倦,倚石而眠。朦朧中間金甲神人捎話,午時三刻見到背上有“七”字的人路過,可向他乞求甘雨。
方克仔細觀察路人,但見有人肩橫扁擔,背后斜掛一鐮刀,恰似一“七”字,他跪求增雨,以救黎民。那人尋思半晌,說,本來要去西川降暴雨以作懲戒,今分數(shù)滴與你解旱,事后上天譴責,不關我事。頃刻間烏云密布,雷聲四起,下起了大雨。
這時方克家中小廝拿著一片樹葉跑來,說樹葉上有字。方克拿過樹葉一瞧,上有“西川”二字。明白雨神確實是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
他回府后,連夜寫奏本,向皇上奏明此事,并請求將西川改為四川,以免日后有事。天子準奏。
泉州大雨過后,雷部奏過玉帝,西川并沒降雨,反而是泉州下雨了。玉帝召雨神問話,雨神說,凡間只有四川而無西川,因此未敢亂降暴雨,但見泉州久旱元雨,故移了兩滴以解泉州之窘。
千里眼查看,頃刻便回,奏稱凡間只有四川而無西川。玉帝只好作罷,令諸神復位。后來,泉州人為了紀念此事,遂在祈雨處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豎于亭中,后來成為了歷代祈雨處。
(攝影:志遠天下行)
洛陽橋連日月潭
據(jù)說,古時有對戀人為了生計而分開,相約三年后中秋夜,洛陽橋邊相聚。
小伙子離開故鄉(xiāng)流落到了臺灣,很快是三年后的中秋,但他卻無錢回鄉(xiāng),若坐于日月潭邊,手中荷包掉進潭里,急忙下水去撈。姑娘則在洛陽橋邊守候,忽然發(fā)來江水上漂來一個鴛鴦戲水荷包,那是她親手繡給心上人的,想起臨別那一句人在荷包在,不由悲痛欲絕,縱身跳入水中。神奇的是,她醒來時,發(fā)現(xiàn)已在日月潭邊,身旁躺著昏迷的心上人。從此,二人在日月潭邊定居下來……(主圖攝影:黃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