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任丘幬州廟會
飲風而醉
幬州廟會何時興起,史書很少記載。據(jù)《任丘縣志》及民間傳說:在明萬歷二十一年大廟建筑全部竣工后,欽命每年四月為幬州廟會,會期一個月,并敕令全國各地較大商號,都來幬州趕會。
起廟第一年,大太監(jiān)魏忠賢曾陪皇太后和黃姑前來降香。廟會因而逐漸興盛,甚至千百里外的“善男信女”也來廟上燒香,進香許愿還愿者接踵摩肩。
廟會期間,香煙沖天。趕廟客商更是遍及全國。如川、廣、云、貴、祁州的珍貴藥材,湖廣的刺繡,江浙的綢緞,瀏陽的夏布等行業(yè)是廟會經營的主體。而四川的油漆、湖筆、徽墨及江南的土特產,竹器涼貨,皮毛氈毯,東北的人參、鹿茸,內蒙古的哈拉尼絨也都來幬州廟會兜售,每年農歷的二月底三月初,各路客商即云集此地,大街上貨品招牌林立,橫幅凌空,各種商品堆積如山。零售批發(fā),隨處成交。連京津巨賈,也多到廟會進貨。所以當時從幬州到大廟數(shù)里之遙,商業(yè)布篷搭成街道,遮天蔽日,車馬輻輳,人聲沸騰。商客們從來到走,大約近三個月的時間,像這樣的繁榮景象,持續(xù)了幾百年。
幬州大廟由三部分組成,東殿為扁鵲祠(藥王廟);正殿為三皇殿;西殿文昌閣,均高脊翹檐,做工精美,雄偉壯觀。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九月十五三次廟會,不僅香火極盛而且極為靈驗。據(jù)說當時一東北大軍閥為其生病的母親千里迢迢前來上香,并許愿:“如果母親康復就把大廟的臺階全部換為漢白玉”,結果應驗。從此當時的幬州大廟更是聞名全國。當時京津著名的商號在幬州多設有分號,那個時候的幬州城內,設有三街六市。即:興隆街、中和街、廣益街;藥材市、珠寶玉器市、騾馬市、南貨市、棉線市、百藝市。城西一里許有賽馬場,城北則是群藝聚集的場所。廟會期間店鋪林立,人潮如涌。
據(jù)傳說,在廟會期間,趕廟的人們曾幾次把井水喝干,牲口只能到七里以外的白洋淀去飲水。其繁華景象據(jù)此可知。因此也就有了“天下大廟數(shù)幬州”之說。
聽老人們講,后來的幬州大廟遭遇了一場天火,據(jù)說在大火燃燒之前曾有一白發(fā)老翁肩挑大棗,梨和火燒(一種面食)沿著大廟高聲叫賣:“棗梨大火燒”(早離大火燒),意寓提示人們一場大火即將來臨。那場大火把大廟燒成了灰燼,百姓死傷無數(shù)。
經過了文革,幬州大廟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了幾個土疙瘩。
一九九二年市旅游局在離老廟址不遠的地方重新建起了幬州大廟,雖然現(xiàn)在的幬州廟會已遠沒有從前的繁華,可每年的正月十五仍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