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非遺”中的山越民俗
霏霏郎
磐安位于浙江中部,地處天臺山、括蒼山、仙霞嶺、四明山等山脈的發(fā)脈處,是浙江古人類較早的居住地之一。從地理位置上看,磐安應屬百越中的山越。
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分布于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區(qū)古越族后裔的通稱。磐安境內大大小小的山峰有5200多座,是山越的重要活動區(qū)域。隨著長期的民族融合,山越雖已與漢人區(qū)別不大,但從磐安的民俗文化中,我們仍可以看出山越族的特色遺風。
尚氣力,常習武,愛競技
山越族人好習武,他們以山險為依托,組成武裝集團?!度龂尽酚涊d,山越人“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俗好武習戰(zhàn),高尚氣力”。同時在磐安遺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無不折射出歷史長河中的山越風情,最典型的就是“迎大旗”。
“迎大旗”是磐安玉山地區(qū)人們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以村為單位組織進行的群體性民俗活動,據歷史記載起源于宋,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大旗由旗頭、旗面、旗桿、攏聳竹、旗索和旗叉等幾部分組成。旗頭新穎別致,并飾有流蘇飄帶,極像彩鳳點頭,華麗壯觀。旗桿高聳入云,達30多米。最為人稱道的是旗面,不僅面積達600多平方米,制作工藝也十分精細,常繪有“龍虎相斗”,大旗飄在半空迎風飛舞時,遠觀之,如真有龍虎相爭,活靈活現。
迎豎大旗時,每面旗需80至100個壯漢,一個村就是一個旗隊組織。迎旗步驟嚴格,極具技巧性、挑戰(zhàn)性與危險性。若大旗傾斜倒下,會造成旗倒人傷的后果。因而迎旗時,人人全神貫注,每個旗手在統一指揮下,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他們似乎成了大旗的一部分,賦予了大旗生命與活力。大旗競技,一比規(guī)模、圖案、色彩,看哪個村的大旗最高、最大,圖案色彩最美觀;二比迎豎技巧,若迎豎中出差錯或折斷旗桿,必須換上重豎,否則就被認為不吉利。整個迎旗的過程其實就是各旗手力量、智慧、勇氣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過程。待大旗豎起,鑼鼓緊催,鞭炮齊放,場面熱烈壯觀。這些都體現了山越人好聚集、喜組團、尚習武、愛競技的特點。
氣勢不凡,以“大”著稱
除了“迎大旗”,在磐安眾多的民俗活動中還有另外“兩大”,即“大涼傘”和“大祭馬”,主要是說開展民俗活動時所制作的用具個個氣勢不凡。
“大涼傘”是磐安民間向神靈求雨而制作的用具。相傳過去磐安縣九和鄉(xiāng)每逢旱情出現,村中都會推選一人到茶場廟“真君大帝”許遜的塑像前求雨許愿,如云雨大通,定迎幾把涼傘報謝。所謂大涼傘,并非遮陽擋雨的涼傘,而是用木材、竹片、有色紙、棉紙等材料制成的上下兩層結構的模型。傘柄高3米,傘面半徑1米。下層高2米,為周長3.3米的六棱或八棱體,上層是高0.7米的亭閣模型。上面的亭閣柱子油漆貼金,翹角掛各色彩球。整把涼傘富有特色,引人注目。
“大祭馬”是磐安縣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項目之一。每十年(逢8年份)的八月十三日舉行一次,從古歷八月十三日開始迎大祭馬,歷時三天。
據傳,大祭馬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磐安依山下村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山上野獸多,經常糟害莊稼及人畜,百姓惶惶不安。大祭馬就是為驅獸保平安而興起的,每10年祭禮一次,寄托了村民祈盼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大祭馬身高四丈,長二丈八尺,寬五尺,僅制作框架就需毛竹1200斤,馬尾需竹絲30斤。現在的大祭馬已由鋼筋骨架代替竹木骨架。迎大祭馬時,觀賞、焚香拜祭的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場面壯觀,十分熱鬧。
2006年,“大祭馬”被金華市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黑為美,與火為伴
山越人熱情、豪放,有自己特有的語言和文字。他們以黑為美,以胖為福,衣著單薄,赤足行走,熱愛大自然,終身與火為伴。他們向世人展現的火舞讓人嘆為觀止,赤腳踏火,用火燒身,用舌頭舔火棍等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神秘的色彩,也體現出山越人面對困境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生活態(tài)度。
在磐安,民間有“煉火”的習俗,它起源于先民對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習俗的遺存。煉火與先民狩獵歸來圍著大堆篝火慶??駳g的場景極為相似,因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展現出磐安人民勇猛奮進的精神。
煉火分“燒火”“踩火”兩個階段。燒火時用木炭數十筐至上百筐不等,堆在畫有八卦圖案的平地上,燒紅后堆成厚20厘米、直徑10至20米的火壇。煉火是高難度表演絕技,參煉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常有鄰村人一起參加)。煉火通常在夜間舉行,參煉者皆提前沐浴凈身,休息養(yǎng)神,確保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磐安煉火的形式多樣,典型的是“踏火山”和“闖火?!眱煞N。踏火山即把燒紅了的木炭堆成80厘米高的“火山”,煉火者手執(zhí)平頭刀沖上火山,奮力撥弄,將通紅的木炭撥得火星四起,人從火炭中踏過,循環(huán)往復,直至把火山踏平,稱為“踏火山煉平安火”。闖火海是把燒紅的木炭平鋪成直徑10多米的火壇,厚約20厘米,眾多煉火者手執(zhí)鋼叉沖入火壇,在火壇中狂舞。
磐安是山越民間藝術的寶庫,磐安的戲劇、曲藝、編織、雕刻、民俗等民間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現了山越的特色,因此,對于磐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仔細保護與保存,以便讓子孫后代還可以從中領略到遠古的山越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