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東蘭壯族分擔飯風俗
靈溪
東蘭縣大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的壯族民間,盛行著一種名日“分擔飯”的風俗。據(jù)傳,這種分擔飯自古有之。它是壯民族同舟共濟,助人為樂美德的一個縮影。
分擔飯,即同村同族中,誰遇到紅白喜哀事,全本除在人力上相助外,同家族中的各戶都據(jù)自身能力的大小,為主家分擔二至三五桌不等的接待哪方來客,都由各戶自報,然后操辦主家召集各分擔戶主商量定下,操辦當日,主辦戶只需按每桌飯菜供給分擔戶三至五斤豬肉和一二斤“土茅臺”——當?shù)赝辆?,其余煙酒魚肉,均由各分擔戶務(wù)齊。
宴賓當日,各分擔戶 專人到村前路口迎候客人。是喜事的分擔戶主在大門前迎接客人,邊敬上酒煙邊說“多謝光臨”,“路途辛苦了”一類的話,并相互攀肩拉手進屋。落座后,客人如覺必要,才向操辦主家道賀。是白事的,來客先到主辦家門表示慰問,之后,分擔戶由司儀者帶客人到自己家門。
酒席開始,是喜事的,客人不論老少都要從晚輩起敬主家各一杯酒,并祝喜事大吉;是白事的,客人敬酒瓣都先往桌灑下一杯酒,以示為死者送行,然后按輩分從上而下敬主家一杯酒,邊遞邊念:貴人成仙去,后人莫悲哀,他功德留世,上到天堂永福安,敬請節(jié)哀,節(jié)哀!散席后,主家戶主還送客人一程。
當?shù)氐膲衙窳?xí)俗,除生日酒可辦可不辦外,紅白喜事一般都不得不辦,且遠近不客較多,單靠自家能力是很難辦得好的,而同族叔伯兄弟一戶分擔一點,今天你幫我,明天我?guī)湍?,非但容易解決問題,而且招待才能周到,讓客人盛情而不,滿竟而歸。因此分擔飯便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