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吳江震澤蠶絲習俗(3)
葉豐
吳江震澤蠶絲習俗 口彩與忌諱
討口彩即蠶農用吉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期望,在震澤四鄉(xiāng)甚是普遍的自我安慰心態(tài)。如在堂屋、蠶室到處懸掛長條紅紙,紙上用毛筆書寫“蠶花廿四分”。按乾隆《震澤縣志》記載:“每出火蠶(蠶過三眠撤去火盆時,謂之火蠶)一斤,收繭十斤為十分。過則得利,不及則失利。”皆寄希望于多收繭,多得益。
震澤蠶區(qū)的寺廟在蠶月大忙季節(jié)沿襲敲“蠶花鼓”,每晚由老僧執(zhí)槌擊鼓,鼓聲時緩時急,時輕時重,從鼓點的節(jié)奏聽來,隱似“蠶花廿四分”。
鄰里鄉(xiāng)親在望山頭時饋贈的禮物中,鲞魚及水糕(方形米粉糕,中央置糖或肉餡)為必備直物,從“鲞”的諧音引申出來,意為“有想頭”,來年定當再豐收,水糕諧音“絲高”,意為生絲高產。也有人送糖包子,意為“甜在心里”,“包好”。
大眠至上蔟時分,游民乞丐用稻草扎成馬鳴王菩薩(蠶神),外面用紅布包縫好,挨家挨戶乞討,邊敲小鑼,邊唱蓮花落:“馬鳴王菩薩上門來,一家兩家三家來,家家人家大發(fā)財,小繭采來像鴨蛋,大繭采來像鵝蛋……”以好口彩取悅蠶農,換取施舍。
吉祥用語,無所不在,如睡覺要叫“眠一眠”,寓意“蠶兒眠一眠,大一大”。甚至連出恭方便之類也戲稱“睜一睜”,吳語中的“睜”與“長”同音,寓意蠶體長一長。有趣的是,憧憬于蠶繭豐收以至連人們的行為語言蠶格化了。
與討口彩相對的是忌諱,飼蠶之始須對童稚切切告誡,防其“口沖”,否則“禍從口出”會遭到重重責打。平素,成人往往詈罵懵懂或弱智兒童為“嘸心白大蠶,吃葉不結繭”,唯在養(yǎng)蠶期間禁出此話,以防應驗。
口語禁忌是把毫不相關的事物牽扯在一起,多半是諧音關系,聯(lián)想成可能發(fā)生的禍患,純屬牽強附會,如忌說死字,見到死蠶只能悄悄揀出,不能言傳;忌說“生姜”,避“僵(蠶)”之諱,忌稱“豌豆”,避“完結”之嫌;餐畢只能說吃好了,不能說吃完了;忌說“蔥”,以免犯沖;忌直呼醬油,改稱“赤辣子”,以免染上醬油?。ㄐQ受細菌感染,體液呈赤褐色)危害;豆腐之腐亦忌,雅稱“白玉”;忌叫“鴨”以防“壓”死蠶寶寶,改稱“連連”(趕鴨時的吆喝聲);蠶室里禁止淫詞穢語,禁傳私生子一類軼聞,因“私”與“絲”諧音。
行為舉止上也有諸多忌諱,忌拍打蠶箔,防止拍光財氣;忌對蠶兒計數(shù),以防“越數(shù)越少”;大眠之后在蠶室內嚴禁赤膊,以防蠶寶寶看樣學樣“不穿衣”(不結繭);養(yǎng)蠶期間禁止外出看戲,禁談戲文情節(jié),以防蠶兒翹首“看戲”而不食葉,不長身。這類行為禁忌的實質是想象家蠶行為的人格化。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倡導科學養(yǎng)蠶以來,有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忌諱已經(jīng)淡化。有些忌諱,如忌生人闖入、忌開油鍋、忌食辛辣食物,則有助于防病和利于蠶兒的正常發(fā)育,是帶有一定合理成分的經(jīng)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