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鎮(zhèn)遠古城 千百年延續(xù)的擺渡
千萱郎
鎮(zhèn)遠古城擺渡有著悠久的歷史,至今仍然延續(xù)。近日,筆者走訪了古城的擺渡。
古城擺渡的現狀
筆者走上鎮(zhèn)遠古城上北門碼頭。一艘渡船緩緩靠岸。船主一個箭步跳上河岸,隨即轉身站定,左手緊握木漿,拉住渡船。滿船的客人紛紛起身,依次走出船艙……
簡單的寒暄之后,船主周福泉熱情地向筆者介紹說,過渡成了沿河兩岸居民出行的首選,十分便利,又十分環(huán)保。乘船費用只需五角,幾分鐘就可以過渡。一位姓劉的大姐說,她每天至少來回要有四趟,才兩元錢,所用時間和打的差不多。如果打的,最少要花16元錢。
據了解,周福泉今年四十多歲,從事擺渡十幾年。堅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寒冬酷暑都照常過渡,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周福泉說:“當初剛學擺渡的前兩天,回去吃飯筷子都拿不穩(wěn),渾身酸痛。后來,慢慢地就習慣了?!敝芨HJ為,擺渡雖然辛苦,但是比較穩(wěn)定,漸漸地喜歡上這項工作。每月除去渡船承包費,純收入有四五千,養(yǎng)家糊口不成問題,一心打算長期干下去。周福泉還說,古城東面還有一處大碼頭渡口,距離這里3里。
延續(xù)擺渡的原因
舞陽河流經屬于喀斯特地貌的鎮(zhèn)遠,造就了古城“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府衛(wèi)”的獨特地貌。由于氵舞陽河兩岸高山對峙,沿河而建的古城區(qū)道路逼狹,使城區(qū)無法擴容,街道更是無法擴寬。加之城區(qū)七萬多的人口,導致城區(qū)陸路交通受限。雖然有5座大橋聯通兩岸,但是兩岸交通仍然受阻。
延續(xù)擺渡,不僅有利于緩解城區(qū)交通壓力,極大地方便居民出行,而且還傳承了古老的渡口文化,成為古城旅游一道既實用又靚麗的風景線。不少外地游客到鎮(zhèn)遠旅游,爭先體驗擺渡的樂趣。
古城擺渡的歷史
周福泉介紹說,古城擺渡歷史悠久,自己從小就是坐著渡船長大的。尤其在夏天,有時坐著坐著就跳進河里,洗上一個澡,十分清爽。當時,鎮(zhèn)遠最出名的擺渡人叫張胡子。他擺渡技術很好,一做就是幾十年。那時,陸上交通運輸沒有現在發(fā)達,大橋也只有兩座。河水沒有被堵塞起來,水流急。過渡的船是木船,不僅要用木漿,還要用到竹篙。但是,他都能靈機應變,保障了每一次擺渡的順利與安全。所以,很多人都樂意坐他擺渡的船。
據記載,鎮(zhèn)遠水運商貿到明代最為繁榮。那時,擺渡行業(yè)最為興盛。如今,鎮(zhèn)遠古城的擺渡仍然受人青睞,定會長期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