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佛教主要寺塔和勝地
神之刺
南詔大理國是云南漢傳佛教的首傳之地,自唐代中原漢地佛教各宗陸續(xù)傳入后,洱海流域的廣大地區(qū)就成為了不同時期云南漢傳佛教的中興地,特別是元明時期禪宗的鼎盛,造就了當?shù)亍盁o山不寺”勝景。同滇池流域一樣,至今眾多的寺宇建筑已不復存在,但保留下來的卻也映照著往日的輝煌。
賓川雞足山
雞足山地處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西北部,舊稱青嶺山、九曲山,雞足山之名始稱于明初佛教興盛時期。雞足山以其悠久而輝煌的佛教歷史享譽中外,從明代開始就是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嵋山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同時也是東南亞佛教信徒的朝圣地。
雞足山的佛教歷史源遠流,曾有史籍傳記認為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尊者的道場,是迦葉尊者守金襕袈裟入定以待彌勒的地方,此為附會傳說。但是,遠在宋代,雞足山中就已有佛教苦行僧結(jié)茅修行。隨著元以后漢地禪宗在云南的流行,雞足山佛教開始興起,到了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6至17世紀),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在雞足山嶺峰壑谷間,寺院、殿宇庵堂和塔亭等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形成了8大寺、34小寺、65所庵堂、170余個靜室及200多處亭、軒、塔、坊的恢宏規(guī)模;同時,嚴華寺等幾大寺院先后獲得明朝廷頒賜得數(shù)部藏經(jīng),一些寺院僧侶也發(fā)愿請來藏經(jīng),雞足山一時間藏經(jīng)遍布,高僧集聚,僧眾無數(shù),盛況空前絕后。
到了明末清初,雞足山仍有寺院30多座、庵堂70余處,僧尼超過5000人,其中就有被后世尊為當時重振滇西的云南禪宗祖師周理。周理號徹庸,生于公元1591年,祥云縣人,俗姓杜,11歲時入雞足山大覺寺削發(fā)為僧,習經(jīng)參禪悟性為眾人所欽佩。1634年,偕弟子洪如出滇,云游參謁各方,在天童密云大師處嗣法臨濟第三十五世禪師。返滇后在妙峰山開山建寺弘法,在雞足山和水目山等地住持參禪多有建樹,被稱為“妙峰山開山善知識徹庸禪師”,善傳禪宗臨濟23世傳法祖師古庭之法,成為自古庭之后兩百多年云南禪宗再起、興盛滇西的首倡之師;而得法弟子無住洪如等輩,在滇西的傳法更是聲譽不凡。
從清后期開始,雞足山寺院雖少有修建,但大多數(shù)逐漸敗落,聲勢日趨衰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僅存寺院庵堂共32所,佛塔3座。建國初期,這部分寺宇由人民政府撥款修葺煥然一新,雞足山佛事有所振興。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以祝圣寺、金頂寺、銅瓦殿、楞嚴塔等為主的雞足山寺群以及山道橋梁得到大規(guī)模修繕;而隨著1987年祝圣寺傳戒法會、1989年成都文殊院寬霖大法師出任祝圣寺方丈開座儀式等一應佛事的展開,雞足山這座佛教歷史名山漸顯往日風采。
祝圣寺
祝圣寺是當今雞足山的主要佛教建筑,其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著名高僧虛云募資在缽盂庵原址上改建,竣工后為十方叢林,光緒皇帝賜寺名“護國祝圣禪寺”。虛云號古巖、演徹,近代中國佛教著名高僧、云南漢傳佛教近代中興第一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生于福建泉州,俗姓蕭,19歲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為僧。1903年從四川來到雞足山,開始了在滇二十多年的弘法生涯。先在雞足山缽盂遺址結(jié)茅并募化重建寺宇,為求法者傳戒;兩年后和國內(nèi)僧界代表赴京請愿,在京受朝廷加封“佛慈洪法大師”名號及住持寺院“護國祝圣禪寺”贈名,并請回欽賜《龍藏》、鑾駕、衣缽璽杖等,使雞足山道風中興,名聲遠揚。與太虛、圓瑛等高僧大德一起,倡導了近代中國佛教改良運動,從1912年起,先后被公推任中華佛教總會云南分會、云南四眾佛教總會等新型佛教組織的會長、副會長。
祝圣寺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寺宇為漢地佛寺的傳統(tǒng)布局,而建筑工藝糅合進了地方民族特色。整座寺院由山門、照壁、月牙池及鎮(zhèn)寶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東西兩廂四殿四堂等組成,殿堂內(nèi)供奉的佛、神雕塑,數(shù)目眾多,技法精湛嫻熟。
楞嚴塔
楞嚴塔位于海拔3200米的天柱峰頂,是雞足山最高的佛教建筑。楞嚴塔的原址是明代先后修建的放光塔、光明塔,清康熙年間因山火頻發(fā)牽怒被毀,另建天長閣,民國初期,由省政府主席龍云倡議,募款重建,歷時三年于1934年告成。修建時間雖晚,但楞嚴塔仍保持了明代大理佛塔的建筑風格:塔身為方形密檐中空式,塔高42米,內(nèi)分7級,外有13層;第13層為塔頂,上置方形須彌座、塔剎,塔剎由覆缽、寶瓶、相輪、寶蓋和寶珠組成;塔基內(nèi)有舍利子、佛像、印章等塔藏。登楞嚴塔二層平臺,即可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峰,雞足山奇異峰壑和精妙梵剎盡收眼底。
大理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西北一公里處,靠蒼山臨洱海。這組塔群是云南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原為唐代南詔大理國王室漢傳佛教中心寺院崇圣寺的屬塔,以后寺毀,三座佛塔卻留存至今。塔群呈一主居前、兩小分南、北向列后的三足鼎立之勢,主塔與小塔之間均相隔70米、分建于不同的時期。
主塔名為千尋塔,全稱“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始建于唐代南詔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與著名的西安雁塔相似,具有典型的唐代佛塔建筑風格。塔高近70米,為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體第一層約高13米,以上各層逐漸降低,并按16層各砌出寬1米多的塔檐;從第二層起,各層南北兩壁各開設一個窗孔,另外兩壁各設墻窟佛龕,供置石雕佛像,佛龕左右邊砌有亭閣式小塔龕,內(nèi)嵌梵文大理石碑,全塔現(xiàn)存石雕佛像19尊。塔內(nèi)上下貫通,木質(zhì)隔層樓梯相連。塔頂由覆缽、仰蓮、相輪、八角形寶蓋和銅質(zhì)葫蘆形寶瓶組成。
南北兩座小塔建成時間稍晚,約為大理國(公元937~1253年)前期。兩塔類型相同,均為高約42米的10級八角形密檐式中空磚塔。塔體尺寸從下往上逐漸收縮,外圍砌出10級塔檐;塔內(nèi)由底部至第7級為空間,置十字形木架;塔頂有覆缽、銅質(zhì)寶瓶和火焰珠。在塔身各級的外八面,不僅有龕窟供紅砂石佛雕像,設亭閣式小塔;還有諸如佛像、寶瓶、蓮花、彩云托塔等各種圖案的浮雕壁飾。
崇圣寺三塔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風雨,仍以當年雄姿矗立于世備受崇敬,而當代出土的一批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更令其名聲遠播。早在1961年,崇圣寺三塔就以極高的文物價值,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1981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三塔進行全面維修,從千尋塔發(fā)現(xiàn)清理出文物近700件。在這些文物中,有紙質(zhì)或絹質(zhì)的佛教經(jīng)典寫本、畫卷;有金、銀、銅、木、石、陶等質(zhì)料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神等佛教造像,其中以阿彌陀佛和菩薩類居多,計有阿彌陀佛41尊,菩薩76尊中58尊為觀音像;還有各種塔模、銅鏡、金翅鳥等佛教器具用品。經(jīng)鑒定,這是云南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為豐富的一批佛教文物,對研究云南佛教和南詔、大理國歷史意義極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