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春節(jié)民俗
運萊氏
舊時,從臘月二十三日起,縣民家家戶戶掃壁灰,清畜圈,通陰溝,除垃圾,洗刷家具什物,并開始置辦年貨,購買新衣帽。
小年(臘月二十四日)晚上,以三碗菜或六碗菜接祖、送灶神,燒黃箋(有的地區(qū)還在黃箋上寫上全家老幼名字),放鞭炮。次年正月十五日送祖、接灶神。除夕(大年)下午,各家貼春聯(lián)、門慶,掛年畫,室內(nèi)布置一新。傍晚,各家于堂屋祭祖,嗣后全家老小,依輩分圍坐吃年飯(也叫團圓飯)。貧困戶只有這餐才能嘗上魚肉。飯后,由戶主給小孩發(fā)“壓歲錢”。晚上,點過夜燈,掏過夜火,并做兩件事:一辭年,午夜時要焚香放鞭炮,祈求明年吉利;二守歲,說是夜間祖宗要回來看看,守歲人于午夜開門等候。
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天亮后,全家穿戴新衣帽,向天地、祖宗、長輩拜年,爾后全家圍坐吃意思飯,餐桌上有面條、五香蛋、雞、魚、粑、湯圓等(面是錢吊子,蛋是元寶,象征做事如金錢那么“吃香”;雞頭給當(dāng)家人吃,表示位高有人求;魚表示年年有余;粑表示掙錢像掏粑;湯圓表示做事不出差錯,有圓滿結(jié)果。)上午,鄰里間相互登門拜年,三五成群,人來人往,見面作揖問好,視老者說些吉利話,小孩講些鼓勵話。下午各家人均不出門。
從初二日到十五日,是群眾組織燈會歌唱時間,有龍燈、獅子燈、采茶燈、八仙燈、牛頭燈、花船等。燈會先下帖子到各地村莊集鎮(zhèn)人家,然后送燈上門。接到燈帖子的人家,門前擺香案、禮品,燃放爆竹,謂之接燈。燈會先舞燈,后演唱。其間有的舞技高強的燈會,還以百張桌子疊成寶塔形,獅子逐層起舞,名曰“獅子望長江”,這種舞技最為壯觀。此外,有的地方晚上還唱大戲、小戲。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中午各家以3葷3素祭祖后,圍坐吃午餐,晚上吃元宵。此夜舞燈,謂之“鬧元宵”。
新中國建立以來,縣民上述風(fēng)俗習(xí)慣絕大部分沿襲下來。但已基本剔除了其中封建迷信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