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名稱的由來
中國好小伙
三亞位于我國南部邊陲,遠離京都,經(jīng)過歷代變遷,演變至今。自唐虞、夏、商、周始,為揚越、荒徼,秦始皇時期在三亞設置象郡。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島設珠崖、儋耳二郡,其中珠崖郡屬下的臨振縣就是今天的三亞市地域。隋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置臨振郡,領五縣,三亞一帶就正式開設地方郡制。唐高祖武德五年臨振改為振州。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振州始改為崖州(此為三亞稱崖州的開始 ),此后 “三亞”曾多次被稱為“崖州”,此稱呼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三亞的名稱早在明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胄纂《正德瓊臺志》中的崖州輿地部分記載:“二亞水: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jīng)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薄爱吿陡郏涸谥輺|一百里三亞村南??凇?。從這里可以看出三亞最早是從三亞村叫起來的,至今已有480多年。
清康熙四十七年開始,用10年時間,繪制了當時在世界上最精確的、有經(jīng)緯的中國疆域全圖------《皇輿全覽圖》。其中,在廣東輿圖的瓊州圖上標繪出了三亞塘和三亞港。在此基礎上,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又繪制了《乾隆內(nèi)府地圖》又稱《乾隆十三排地圖》。在地圖的最南端繪制出下馬嶺、三亞塘和三亞港。 乾隆二十年崖州知州宋錦修纂《崖州志》的崖州圖上標有所三亞、三亞管、三亞巡司、三亞里,位置在今三亞市區(qū)。清光緒三十一年甚至將崖州升格為直隸(清朝庭直轄州,即今天的中央直轄市,說明其地位十分重要)。
民國時期三亞才由崖州降為崖縣,到解放后的1984年才再度升格為地級市(相當過去的郡、軍、州制)。1987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三亞市升為地級市。同年12月31日,三亞升格地級市的慶典活動標志著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作者:三亞紅杉樹旅館)
三亞的由來以及各區(qū)名稱的寓意
三亞市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游城市“三威杭廈”之首,是中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全國最長壽地區(qū)(平均壽命80歲)。三亞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三亞一地,遠離京城,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意為天之邊緣,海之盡頭。
關于“三亞”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說是以三亞河命名,之所以被稱之為三亞河是因為它由三條河組成,在靠近入海口處時分成東河、西河,流入大海處形狀呈“丫”字形,所以定居這里的人形象地把該河稱之為三丫,“丫”與“亞”同音,后來逐漸被人稱之為三亞河;一說三亞地名來源于黎語,黎族是三亞最古老的民族,迄今為止,黎族人口約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過去這里是一大片水田,田里匯聚著眾多的烏鴉、鷺鳥等,先人分不清鳥類的學名,習慣性地統(tǒng)稱一個名字,就把這片水田地叫作“烏鴉田”, 黎語發(fā)音為“daxax[da:a]”,把黎語音譯成漢語,就是“三亞”。
2014年三亞市撤六鎮(zhèn)新設四區(qū),分別為天涯區(qū)、吉陽區(qū)、海棠區(qū)、崖州區(qū),2015年正式掛牌成立。
天涯區(qū)位于三亞市中西部,是三亞市區(qū)旅游賓館、酒店、度假村最集中的地。原名天涯鎮(zhèn),因為地處天涯海角,故名天涯區(qū)。
吉陽區(qū)位于三亞市中東部,是三亞市政府駐地。沿用吉陽鎮(zhèn)舊名,故名吉陽區(qū)。據(jù)史書記載,現(xiàn)在的田獨地區(qū)在唐代曾有“吉陽”的稱謂,2011年,將田獨鎮(zhèn)更名為吉陽鎮(zhèn)。
海棠區(qū)位于海南島南端、三亞市東部,是三亞市的東大門,轄區(qū)原為海棠灣鎮(zhèn),因境內(nèi)有國家海岸海棠灣而得名。海棠灣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前,島附近的漁民連續(xù)幾個月沒有捕到魚,當?shù)氐耐跄锬福ㄎ灼牛└嬖V漁民,海龍王的妻子死了,只要給海龍王送去一個年輕漂亮的佘(she)蕹(weng)(未婚姑娘),他就會讓漁民恢復往日魚蝦富足的日子, 為了大家的利益,這一帶的佘蕹都紛紛自愿獻身,最后決定由王娘母拋檳榔,接住了檳榔的佘蕹就嫁給海龍王。最后,檳榔被一位叫海棠的姑娘接住了。此時海棠已有了一位心上人,但海棠毅然告別心上人,投入海底。海棠姑娘投海的第二天,人們真的在這片海灣捕撈到魚蝦,為了紀念海棠姑娘,就把這片海灣叫做“海棠灣”。
崖州區(qū)位于海南省三亞市西部,原名崖城鎮(zhèn),因為地處古崖州州治,故名崖州區(qū)。崖城鎮(zhèn)是古代中國最邊遠州、郡、軍、縣的治所。(作者:愛萌時代)
三亞這些地方背后的故事
三亞這個名稱的由來
古屬“崖州”、“崖縣”1984年建市,為“三亞市”。最普遍的說法是,六羅水、水蛟溪、半嶺水等三條河在這一地區(qū)匯集成主流,當?shù)厝朔Q“三丫河”。由于本地方言“丫”與“亞”同音,于是“三丫河”成了三亞河;于是因三亞河又有了“三亞市”。
崖城的歷史
崖城古稱崖州,中國最南端的古城。早在秦朝,崖城就已納入了中央集權政府的治理版圖,屬于象郡的外境,隋朝時成為郡治——臨振郡,宋代開寶五年改名崖州。民國八年改稱崖縣,1954年縣城從崖城遷往三亞市。
鳳凰機場的由來
鳳凰機場建設原址為“勿往村”,海南人叫“勿往”即青蛙,乃青蛙叫聲。當時李鵬總理來訪,問村民此村叫什么,村民(黎族人)用本地話回答:“勿往村”,陪同地方領導聽成“鳳凰村”并附和著對總理說是“鳳凰村”,總理聽后大加贊譽,并提筆題下:鳳凰機場。(歪打正著美名揚)
海棠灣的由來
海棠灣其實只是“半灣”,屬于陵水境內(nèi)的那一半海灣名稱為土福灣,三亞境內(nèi)就叫海棠灣?,F(xiàn)海棠灣區(qū)域定位為“國家海岸”主題概念,建設一個世界級的旅游度假天堂。
亞龍灣名稱的由來
亞龍灣古稱瑯琊灣后稱牙龍灣,因為龍身軀巨大,繞三亞一周,牙龍灣那正好是龍牙的位置。
大東海的前稱
大東海以前叫三棵樹,因為在大東海路中間有三棵擠一塊的大酸豆樹。(名字取的就是這么簡單直接)
鹿回頭的由來
傳說,古代一位英俊的黎族青年獵手,頭束紅巾,手持弓箭,從五指山緊緊追趕著一只坡鹿來到南海之濱。前面山崖之下便是無路可走的茫茫大海,坡鹿突然停步,站在山崖處回過頭來,鹿的目光清澈而美麗,凄艷而動情,青年獵手正準備張弓搭箭的手木然放下。忽見火光一閃,煙霧騰空,坡鹿回過頭變成一位美麗的黎族少女,兩人遂相愛結為夫妻并定居下來,因而被稱為“鹿回頭”。
根據(jù)這個美麗愛情傳說而建造的海南全島最高雕塑“鹿回頭”已成為三亞的城雕,三亞市也因此得名“鹿城”。
鳳凰嶺的由來
鳳凰嶺原稱“鼓嶺”,那時三亞灘很荒涼,到處是高過人的野生蘆葦叢,如果從東北方向吹來的強風,到了三亞的東側會被鼓嶺擋住,接著東邊的天空中會時而傳來“隆隆鼓聲”因此該嶺被人們稱為:“鼓嶺”,后因三亞的海南話“鼓”和“狗”同音,后被誤會為“狗嶺”,現(xiàn)改稱“鳳凰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