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興義布依族高臺獅燈
東正桑
馬嶺鎮(zhèn)瓦戛布依族高臺獅燈舞,是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在高臺上表演的民間舞獅藝術(shù),沿襲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從距興義市區(qū)5公里的馬嶺鎮(zhèn)逆流而上,在翠綠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布依寨子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塊壩子,四周被巨傘般茂密的榕樹枝葉掩蓋,成為瓦戛高臺獅燈的傳統(tǒng)活動場地。
瓦戛的布藝高臺獅燈,是用6張或8張四房桌重疊塔城高臺,最頂上一張翻轉(zhuǎn),四腳朝天,“獅子”自下盤旋而上,直至最頂部,在四只桌腳上凌空而舞,令人叫絕。在這一地區(qū),流傳著“高臺獅子數(shù)瓦戛,別的獅子沒看法”的話,足以說明瓦戛布依高臺獅燈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獅舞始于三國,南北朝后逐漸盛行,古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記載。元、明、清各代,舞獅活動更加廣泛。帶有宗教色彩的舞獅活動,很早就在南北盤江一帶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還保存著這一傳統(tǒng)活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獅子舞。100多年來,瓦戛獅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瓦戛不僅獅子玩得好,“響器”(打擊樂)也令人叫絕。打擊樂由馬鑼、缽、堂鑼、鼓等組成,打法別致,變化多端,有上百種。瓦戛的布依高臺獅燈在興義市頗具盛名,1991年應(yīng)邀赴上海參加“首屆中華民俗風情大型游藝會”,備受青睞;1994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興義·馬嶺瓦戛布依高臺獅燈藝術(shù)之鄉(xiāng)”。
2008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瓦戛高臺獅燈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獅舞·布依族高臺獅燈舞”稱號。來自法國、英國、美國、蘇格蘭、荷蘭、新加坡、印度、埃塞俄比亞、香港等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1人,先后來到瓦戛,觀賞驚險的高臺舞獅。
獅舞何時流入興義并無文字記載??伤軌蛞恢眰鞒醒永m(xù)到今天,彰顯了布依族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佛經(jīng)上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具有鎮(zhèn)邪的本領(lǐng)。而鎮(zhèn)邪是民間普遍尊崇的,尤其在節(jié)日和一些重大的民俗事項進行時,必須驅(qū)除鬼魅、凈化心靈、凈化環(huán)境,它就迎合了這一民俗信仰。因而也使得高臺獅燈舞有了民眾觀賞的基礎(chǔ)。
為傳承和保護好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將獅燈文化發(fā)揚光大,興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市相關(guān)部門通過舉辦傳承人培訓班、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方式將民族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