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武擔經(jīng)
理全
擔經(jīng),是成武廟會中的一種民俗活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擔經(jīng)應當受到更多的重視。在南魯集鎮(zhèn)有這么一支擔經(jīng)隊,用肩上的經(jīng)挑,擔起了這份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成武縣位于魯西南,屬于蘇、魯、豫、皖交界地帶,秦時置縣,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燦爛的文化。
“擔經(jīng)”是魯西南人民在廟會期間,根據(jù)當?shù)亓曀锥纬傻囊环N以娛神、娛人、教人、誦經(jīng)為內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
歷史上,成武縣多廟會,廟會上常有年邁的婦女,肩上挑著擔子,一頭是進香的香火,一頭為了平衡襯個東西,口中念念有詞。后來被改成擔子用一寸寬、五尺長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絹制成蓮花盆、大鯉魚、花燈籠、花籃等飾物分襯兩頭,也有的用手托著蓮花盆,一手拿一把彩扇,邊舞邊唱小曲,以招來看客,向進香人化緣求善,這種活動就是“擔經(jīng)”。
擔經(jīng)伴隨著民間傳統(tǒng)廟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宗教性特征。由擔經(jīng)人和民間藝人繼承前人藝術,在綜合群眾實踐基礎上,通過流傳、加工、潤色,使其更具民間特色和鮮明的民間特征。擔經(jīng)是一種表演藝術,它是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演唱的一些民歌、經(jīng)歌、時令小調、戲曲、曲藝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特征。擔經(jīng)人的表演邊唱邊舞,形成舞蹈藝術的特征。山東民歌《包楞調》出自擔經(jīng)曲,其花腔俏麗潑辣,抒情句優(yōu)美流暢,具有民間花腔的藝術特征。
《包楞調》現(xiàn)存的唱詞是由一首詩組成的詞句。這首詩是: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詩的每個字組成四段詞,共六十四段,歌詞的格式嚴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點紅,第三句是組詩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緊包楞,歌詞內容廣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名勝古跡、琴棋書畫、君王賢士、格言哲理、鄉(xiāng)土民情……猶如一副史詩畫卷。
《包楞調》是在民間傳唱的歌曲,由擔經(jīng)人和民間藝人不斷更新、充實、完善,使其具有獨特風格和濃郁、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明顯的民間性特征;《包楞調》是具有民間花腔特色的歌曲,中間又揉進了抒情樂句,與頭尾的花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裝飾音和滑音運用的非常巧妙,強弱對比惟妙惟肖。花腔干凈利落,特別是花腔中的1i和5的八度大跳,更反映出了民間的一種潑辣風情,旋律具有民間花腔的藝術特征。
《包楞調》又叫《包楞戲》,它的唱詞很多,內容廣泛,而且格式嚴密,曲調獨具特色,自挖掘整理出來后,迅速傳遍全國,成為中國民間的花腔女高音獨唱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隨著一些傳統(tǒng)民俗及文化空間逐漸淡化,廟宇的減少,擔經(jīng)人也越來越少,擔經(jīng)表演藝術的活動陣地逐漸縮小,急需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