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蒙古族的民族風情
爾真醬
齊齊哈爾地區(qū)的蒙古族世居嫩江流域,是一個淳樸、剽悍、善良、吃苦耐勞的民族。生活習慣頗有獨到之處。
那達慕
建國后,蒙古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蒙古族人民自豪地唱起“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陽”。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之意,歷來是蒙族的盛大節(jié)日。而今,逐漸演繹為“文化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的節(jié)慶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除“三勇絕技”(騎馬、射箭、摔跤)外,還增添了電影放映、體育表演等項目。大會的飲食文化也很有特色?!笆职讶狻笔鞘撞?,即把整羊煮熟,用大盤端上桌。在大塊地品嘗手把肉的同時,烈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民誠心城意地用烈酒招待客人,男女老少隨著馬頭琴聲,翩翩起舞,到處是歡樂祥和的場面。
敖包會
敖包,又稱“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別道路和交界的標志。敖包始見于清代,逐漸演變?yōu)槊耖g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動的場所。每逢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動。摔跤、射箭,尤其以賽馬奪羊最為熱鬧。剽悍的騎手相互追逐,人歡馬叫,爭搶一只羔羊。搶到羊又最先到達目的地,就是勝者。夜幕降臨,月掛中天。男女老少圍著篝火跳起“罕伯舞”。一曲優(yōu)美的《敖包相會》唱出心聲……
蒙古包
蒙古包又稱穹廬、氈包。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采用固定式,放牧區(qū)采用移動式。二者外形都是圓形尖頂,以柳條、泥土為覆蓋物,也有用毛氈圍蓋的。底部(哈那)以若干細木棍和毛皮繩相連結(jié),成為圓形圍墻?!喜?烏尼)是用長達2.3米,直徑為數(shù)厘米粗的椽木與中間的“套腦”,結(jié)成傘骨形穹頂。“套腦”即天窗,用于進光、透氣、出煙。門高約1.17米,寬約0.83米,分板門、氈簾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