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縣西馬村迎喜神習(xí)俗
哲圣君
西馬村,是明代雁門關(guān)所轄的古堡之一,舊稱永和堡,現(xiàn)在該村東堡門上方的明代石雕門額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距鹿蹄澗村約5公里,現(xiàn)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為楊姓。
西馬村村內(nèi)設(shè)有楊家祠堂,還有一座明清時期的木結(jié)構(gòu)戲臺,戲臺對面有一株唐槐,直徑約2米粗。村里村外還有一些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廟,如砦一廟、奶奶廟、藥王廟、關(guān)帝廟等。
西馬村的迎喜神已無法追究它的開端,在附近其他村莊并不普遍,周圍幾十里只有該村形成了這一年一度的牢固民俗,因為稀有,所以場面也就非常熱鬧隆重。
迎喜神的具體日期不定,一般是在春節(jié)過后的幾天內(nèi)。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是根據(jù)喜神的方位而定,或正南,或正北,或初二,或初五,好像沒有規(guī)律。
迎喜神這天,村里要組織鑼鼓隊和八音會,從上午8時30分開始,先在村中間的古戲臺廣場進行演奏,好像在召人。演了一會兒,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從家里出來,拎著一塑料袋紙疊的金元寶,先在廣場邊上的財神廟焚燒金元寶。同時還拿著一疊黃紙,一束香,黃紙卷著香,還有一些麻炮或鞭炮。村民先在大槐樹附近的炮架子上放一通炮,后將紙、香、余下的炮放在一輛三輪車上,車上有專門的接收人,負責(zé)把黃紙、香和炮分開擺放在車上。家里有牲畜的,要將牲畜趕出來,或拴在街旁,或散在街上,村民解釋說要讓它們也沾沾喜氣。大約9時30分,廣場上的人已經(jīng)很多了,兩個長者抬著一座花轎狀的簡易木制佛龕,緊隨一位手捧供獻盤子的中年人走進廣場中央,供獻是用白面捏成蒸好的佛手形饅頭。
手捧供獻的人在前,抬佛龕的人在后,在廣場上轉(zhuǎn)了幾圈后,穿過大街,走到一個大院里,鑼鼓隊和八音會尾隨其后。大院北側(cè)是一排普通的正房,南側(cè)是一座現(xiàn)代新式戲臺,正房內(nèi)因陋就簡地設(shè)著幾個佛堂,里面分別供著玉皇大帝、觀音、關(guān)公和各種送子娘娘。在玉皇大帝的佛堂內(nèi)玉皇塑像左側(cè),放置著一座喜神的木牌位。迎喜神的人走在正房前,放好佛龕和供獻,走進陳放喜神牌位的那間佛堂,兩人將喜神牌位抬下來,走出院外,先用毛巾將牌位清潔干凈,在音樂聲和炮仗的伴隨下,將喜神牌位請入佛龕,然后又是捧供的在先,抬轎的在后,其后跟著拉黃紙的三輪車,最后是拉樂隊的工具車,走出大院,走上大街,到了廣場,然后先朝東出了東堡門,穿過大街小巷,一直向村南繞去。全村大小村民也緊跟著迎喜神的車輛和人們向村南走去,隊伍蜿蜒二里多長。
人群路過村口的大影壁,到了村南的大道上,將佛龕擺好,牌位上的金字朝著村子,供獻擺在佛龕前。拉黃紙的三輪車夫,將黃紙香燭堆放于路旁燃著,集中回來的所有大小花炮麻炮,栽在路旁的空地里,由專人燃放。這時,炮仗聲鼓樂聲齊鳴,好不熱鬧。等著放完炮,點完黃紙,有指揮者一聲令下,全村人齊跪村口,朝著喜神牌位三叩首,場面好不壯觀。禮畢之后,那些吹打的、抬轎的、捧供獻的,仍各負其責(zé)繼續(xù)工作,朝原路返回。返回時,全村那千余人不再隨喜神牌位再繞大彎走原路,而是抄近道回到村中,或等候再看熱鬧,或到墳頭祭祖。
抬喜神牌位的人們在鼓樂的相伴下,回到請牌位的大院,在專人焚香響炮之后,再由那兩位長者將牌位從佛龕中抱出來,兩人抬著送回原來所在的佛堂內(nèi),整個迎喜神的活動到此結(jié)束,此時大約11時,整個過程持續(xù)了兩個半小時。
在擺放喜神的時候,也有人在這座大院內(nèi)焚燒紙金元寶,元寶的數(shù)量令人驚訝,帶五六個尼龍編織袋元寶的人家不在少數(shù)。據(jù)說這些人家從臘月里就開始疊元寶,直到裝滿幾麻袋,就等著這個時候來此焚燒。還有些在縣城里居住的本村籍的人們,這時候也都趕回村里迎接喜神,走親訪友,趁著這一特色年俗,感受團聚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