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龍圖騰崇拜
曉筠桑
傣族“龍圖騰”崇拜的故事
傣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傣族先民還沒有定居,跟隨江河走,靠撈魚摸蝦度日。當時江河里有一種怪物——蛟龍,只要見到水里有白色和棕色的東西就咬,對傣族先民威脅極大,人們?yōu)榱俗孕l(wèi)就用刺在身上刺出花紋,涂上黑顏色,裝作龍子,避免了蛟龍的傷害。這個故事解釋了傣族文身的來歷,同時也揭示了傣族文身與龍圖騰的關系。
傣族“祭龍女”的習俗
過去西雙版納勐養(yǎng)有祭龍女的習俗,地點在蘭達,每年傣歷八月三十日,獻牲除水牛1頭,雞數(shù)只外,每戶都獻1個蛋,查出私生子的要交一小團鹽巴、1碗米贖罪。
又有傣文記載:全勐獻蛋120個,鹽巴120團,還有5筒米,盡數(shù)傾入“蘭達”河水里,蛋漂起來不吉……曼介去寨的巫婆咪底喃要到祭壇,她坐在紅毯子上祈禱:求龍女保佑全年風調雨順,稻谷豐收。”這進一步證明了傣族人的龍崇拜和龍圖騰。
龍圖騰是蛇圖騰的演變和發(fā)展
傣族的龍圖騰也和古越人的“蛇鳥圖騰”一脈相承,因為蛇是龍的實體。傣泰民族古稱龍為??k(龍)或?u(蛇),后來佛教傳入以后又從巴利語中引進了nak(具有神性的巨蟒),德宏地區(qū)傣族還將nak的讀音擴展為nakka;傣族文學中稱龍國為m????k(龍國),或m???u(蛇國),或m??nakka(具有神性的巨蟒的國度);傣族情歌用于比喻美麗女子的“蛇國寶石”實際就是“龍國寶石”。這種現(xiàn)象說明古代傣族人觀念中的?u(蛇)是可以替代??k(龍)的,?u(蛇)是??k(龍)的原形,??k(龍)和(?u)蛇的分離是后來的事。傣族的龍圖騰是其祖先古越人蛇圖騰的演變和發(fā)展。
傣族人認為自己的君王與龍有血緣關系
傣族古代文學《姐等賀的混等王》表明了傣族人認為自己的君王與龍有血緣關系。
流傳在德宏地區(qū)的《嘿勐沽勐——勐卯古代諸王史》中有一段描述:龍公主到人間閑游,其優(yōu)美的歌聲吸引了太陽宮的太陽公子來到人間。太陽公子與龍公主相愛并生下三個巨蛋,其中一個蛋里長出英俊少年列米滿。天神贈與他一套寶弓神箭,他武藝高強,射死了兇猛的大公豬和吃人的“楞嘎鳥”,被國王招為駙馬,5年后繼承了國王的王位。故事中的列米滿是龍和太陽神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