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興化民俗(13)
坑爹的生活
七月半,挑來又挑去
七日十五“七月半”,又稱:中元節(jié),晚上早關(guān)門,舊傳此時地獄鬼出來討食。莆田民間有祭地官、祭祖宗、普渡亡魂之習(xí)俗。莆陽俗諺:“初九、初十金龜?shù)蔚?。十一、十二,金粿邁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比缡怯H人歿的第一年稱“送頭年紙”。出嫁女回娘家,拜祭祖先神主牌,慟哭甚哀,表示無法盡孝之情。莆田過去有一首寫中元節(jié)女兒回娘家“送紙”習(xí)俗的《送紙》詩:
渠家舊紙儂新紙,不是送齋即送葷。
每歲中元前二日,道旁問訊此聲紛。
其兄弟回送紅燈籠及“車騎轎”,飯碗十個、甘蔗一雙,祝添丁過甜日子。七月十五為主祭日,也稱“接公媽”。這一日,天氣特別炎熱,又叫“公媽熱”。祭品以素食素菜為主。清《莆田縣志》載:“十三日各家具酒食、迎先祖,展遺像于堂。十四大祭,十六日以酒食送先祖?!?/p>
中秋芋滾米粉炒
先是八月三日“灶公生”,做“豆煎粿”,祀土地公。歷史上八月逢大淳月,洪澇和臺風(fēng)成災(zāi),沿海民眾祈禱土地公保合境平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獨特的是“送秋”,出嫁女回娘家,帶米粉、月餅、香芋、白粿等孝敬父母,謂之送秋。中秋夜,外地親人能回家的都回家,晚餐前先“各具白粿榛栗酒席祀先”,至夜菜肴,必須煮一道“芋群米粉炒”,以檳榔芋最上等,去皮蒸熱切塊,加以香菇、豬肉燉煮無湯,謂“芋芋又一年”。餐后賞月,莆田最佳賞月處為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稱“白塘秋月”。黃仲昭有中秋詩:
浮生無計挽流光,歲月催人似箭忙。
屈指又驚秋欲到,晚來微雨試新涼。
重陽節(jié),九重粿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又是媽祖羽化升天日。鄉(xiāng)村蒸“九重粿”,祭先祖。山區(qū)此日天高云淡,農(nóng)事最閑,故山民多以是日上山“掃墓”,以九重稞為祭品。城關(guān)市民多結(jié)伴登山,至暮乃歸。明嘉靖官廣東按察僉事鄭東白有詩述懷:
九日尋花花未開,與君同上御風(fēng)臺。
一雙白鳥云間下,萬里黃河天上來。
令節(jié)舉杯俱酩酊,他鄉(xiāng)聚首且徘徊。
江南回首紅塵起,滄海樓船畫角哀。
而清康熙朝官禮部郎中林麟焻則別有一番情趣:
霜風(fēng)獵獵冷吹衣,苽米初香蕨正肥。
無限登臨好重九,隴云亭葉一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