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大全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欧美日韩中字亚洲一区

<legend id="kjb9y"></legend>
<sup id="kjb9y"></sup>
<legend id="kjb9y"><u id="kjb9y"><blockquote id="kjb9y"></blockquote></u></legend>

      <legend id="kjb9y"></legend>
    1. 山西五臺山菩薩頂

      新杰子

      山西五臺山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的靈鷲峰上,是五臺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由于它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靈鷲峰頂,傳說就是文殊菩薩居住、說法、演教的地方,故此而稱菩薩頂。五臺山之所以成為佛教名山,與菩薩頂下的靈鷲峰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這里被西來傳教者認為與西方的靈鷲極其相似的,而奉為佛家寶地。

      菩薩頂?shù)乃旅写笪氖馑拢谖迮_山人們都稱之為“菩薩頂”。這座寺院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寺廟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我又怎么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后,忽于云際顯現(xiàn)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菩薩頂是五臺山黃教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朝拜五臺山時最主要的佛剎,因此,菩薩頂?shù)慕ㄖ前椿始业膶m廷造型營建的,規(guī)模宏偉壯麗,殿宇上覆蓋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瓦,更顯金碧輝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蓋黃色琉璃,據(jù)說這是清王朝特別的恩準,反映出菩薩頂?shù)匚恢绺摺?/p>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

      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據(jù)記載,菩薩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據(jù)說文殊菩薩曾在這里顯圣,露出了真容,便將寺名改為真容院。北宋時重修,并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并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shù)姆Q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并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并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guī)定,菩薩頂?shù)闹饕钣钿伾狭吮硎咀鹳F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后,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臺圣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shù)慕ㄖ季趾苡刑厣?,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臺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牌樓之后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菩薩頂現(xiàn)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筑。全寺建筑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后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墻,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tài),其氣魄,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后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經(jīng)典規(guī)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fā)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什么原因呢?有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靈驗,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這是建筑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于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此外,菩薩頂內還存有許多文物。這些文物中,有幾件比較稀奇,而且還有趣聞。

      菩薩頂后院正房內存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jù)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后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菩薩頂山門外的兩座石獅中有一頭沒有舌頭。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據(jù)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早上的粥總是不夠吃,火頭僧發(fā)現(xiàn),鍋內的粥被石獅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鍋內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這樣,這頭石獅就沒有了舌頭。在菩薩項前院的西配殿里,還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也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過去,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據(jù)說還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但乾隆皇帝給它的封號“帶箭文殊”依然流傳至今。

      內容加載中……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