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沈園
睿博
沈園,又名沈氏園,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區(qū)東南的洋河弄,原系沈氏私家花園,故名。清乾隆《紹興府志》引舊志記載:“在府城禹跡寺南會稽地,宋時池臺極盛?!边@“池臺”指的就是沈園。公元1151年,陸游與唐琬在此引發(fā)的《釵頭鳳》故事,更使沈園名傳千古。
宋代大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后來唐琬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
十余年后他們春游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傷之余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雨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賦詩憶詠沈園,寫有“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詩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
由于園內(nèi)建有樓臺亭閣,假山池塘,環(huán)境優(yōu)美,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常來此游覽,賦詩作畫。
宋代以后,園漸廢,僅存一角。
1984年,依傳世《沈園圖》重建,總面積7865平方米,其中葫蘆池、水井、土丘均系宋時遺物。孤鶴軒、半壁亭、宋井亭、冷翠亭、閑云亭、放翁橋等建筑均按宋代法式構建。沈園東部建雙桂堂,內(nèi)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jīng)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qū),有葫蘆形水池、假山、古井等。園西為沈園遺跡區(qū),以氣勢雄渾,形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云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沈園錯落有致,色調(diào)莊重典雅,景點互為映襯,是紹興歷代眾多古典園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名園。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jù)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nèi)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園區(qū)內(nèi),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
一處私人花園,經(jīng)歷如此歲月滄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全因為一則千年不老的故事,一首催人淚下的《釵頭鳳》。
“沈園之夜”是紹興唯一夜間旅游項目,讓游客親歷一次古韻悠長的古典游園。
《沈園情》沈園雙桂堂會可謂是“沈園之夜”的高潮和精髓,盡可能地不失高雅情致與獨特的地方曲藝表演前提下,讓節(jié)目為大眾人群所欣賞喜愛,做到雅俗共賞,釋放其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
“沈園之夜”將文化經(jīng)典、市井風情、傳統(tǒng)藝術三者有機糅合,可以雅俗共賞;將古代娛樂形式與現(xiàn)代休閑理念相結合,可謂老少皆宜。“沈園之夜”展示給您的將是一幅城市晚間休閑新體驗的絕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