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產(chǎn):豐臺芍藥
落花傷
豐臺素有“花鄉(xiāng)”之稱,自古就有豐臺芍藥甲天下之譽(yù)。豐臺花園是豐臺區(qū)第一座以花為主,突出豐臺“花鄉(xiāng)”特色的綜合性公園,也是豐臺區(qū)第一次發(fā)動群眾贊助修建的北京西南郊的第一座花園。
眾所周知,每年的四月中旬,春暖花開已走過了一半,梅、桃、杏、李、海棠等春花的香艷也逐漸散去,百花爭妍的春光似乎已經(jīng)走遠(yuǎn)。而此時,人們喜愛的冠為“花王”的國色天香牡丹花隆重登場了。也就是在此時,另一種酷似牡丹的花兒,總是在默默地等待展示著自己的美,不與牡丹爭國色,卻可以和牡丹媲艷美。這就是牡丹的同胞——“花相”芍藥。在我國古代,對芍藥花還有一種稱贊女子之美,常借“立如芍藥,坐如牡丹”一語喻之。
在男女之間交好,也常以芍藥相贈,以示結(jié)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芍藥又被稱之為“將離草”。而芍藥之花語,有著蘊(yùn)藏之羞澀,寓意之思念的含義。有道是:“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情有獨(dú)鐘?!?/p>
從相關(guān)資料中了解到,在中藥材的系列產(chǎn)品中,芍藥,有著觀賞與醫(yī)藥的兩用價值,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一種花卉。千百年來,自古國人都十分喜愛芍藥,明清時期就有京城豐臺芍藥甲天下之說。
正是由于芍藥花可觀賞,根可入藥,故而深受人類的青睞。而根可入藥,卻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奇故事:相傳東漢神醫(yī)華佗,曾將一顆芍藥種在藥園屋前,但經(jīng)研究其葉、莖、花的藥理,決定不能入藥。誰知,某日深夜,華佗正挑燈夜讀,忽聞屋外傳來女子的哭泣聲,華佗舉頭窗外,發(fā)現(xiàn)朦朧月色中佇立一位掩面啼哭的美貌女子。
華佗疑惑不解,推門而出,卻不見了美人的蹤影,定睛一看,那株芍藥就是女子立腳之處。難道這芍藥就是剛才的女子?華佗甚是驚詫,再看看那芍藥花,搖頭嘆道:“全身上下無奇處,怎能讓你入藥冊?”轉(zhuǎn)身回屋。誰知華佗剛剛落座,啼哭聲又飄然而至,再去觀望,還是那棵芍藥花。如此多次反復(fù),蹊蹺無比。
于是,華佗便將此事與妻子相告。妻子道:“藥園的一草一木,你都用來入藥,救人無數(shù),唯獨(dú)冷落了芍藥,想必它是委屈了。”事隔幾日,華佗夫人血崩腹痛,持續(xù)用藥無果,便瞞著丈夫,挖了芍藥的根煎水喝。不過半日,腹痛漸止,又服二日,腹疾痊愈。華佗得知,恍然大悟,原來不起眼的芍藥,其根竟是治病的良藥。
華佗后來還發(fā)現(xiàn),芍藥分赤、白兩種。白芍養(yǎng)血平肝,長于斂陰;赤芍涼血活血,長于散瘀。顯然,兩者雖同出一族,藥性卻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