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香的習(xí)俗(2)
郁彼北林
熏燃之香:中國古代的達官貴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過熏燃香料來驅(qū)逐異味。石崇家的廁所因為焚香曾經(jīng)聲名顯著,成為一時笑談。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現(xiàn)于宮中。那時香大多產(chǎn)于西域諸國,西域離中原路途遙遠,同時中原的海外貿(mào)易還沒有發(fā)展起來,宮中僅有的香料都是通過西域諸國的朝貢得來的,熏香也最早成為宮中的習(xí)俗,大多用來熏炙衣被?!逗鬂h書·鐘離意傳》記載,"蔡質(zhì)《漢官儀》曰’尚書郎入直臺中,官供新青縑白綾被,或錦被,晝夜更宿,帷帳畫,通中枕,臥旃蓐,冬夏隨時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書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者。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史絜被服,執(zhí)香爐燒熏,從入臺中,給使護衣服’也。"可見當(dāng)時用香熏烤衣被是宮中的定制,并且有專門用來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樓,有古宮詞寫到"西風(fēng)太液月如鉤,不住添香摺翠裘。燒盡兩行紅蠟燭,一宵人在曝衣樓"。當(dāng)時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爐和熏籠。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fā)掘的"銅薰?fàn)t"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籠。漢代更有博山香爐響譽于世。
唐代熏籠更為盛行,覆蓋于火爐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稏|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漆畫熏籠二,大被熏籠三,衣熏籠三"。反映此時宮中生活的宮體詞也有很多都提到這種用來熏香的熏籠,如"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唐王昌齡《長信秋詞》),"紅顏未老思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白居易《宮詞》),"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熏籠"(李煜《謝新恩》),"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溫庭筠《清平樂》)。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門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銀制品的熏籠。雕金鏤銀,精雕細鏤,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除了大量的熏籠,還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熏爐,用來取暖,特別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較廣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較流行的是鴨形和獅形的銅熏爐,稱為"香鴨"和"金猊"。和凝作的《何滿子》中有"卻愛熏香小鴨,羨他常在屏帷",周邦彥寫的《青門飲》中有"星斗橫幽館,夜無眠,燈花空老。霧濃香鴨,冰凝淚燭,霜天難曉",賀鑄的《薄幸》詞里也有"向睡鴨爐邊,翔鴛進屏里,羞把香羅暗解",此處的"香鴨""睡鴨"都是用來熏香取暖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