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多祝鎮(zhèn)皇思揚村習俗
罌粟花
節(jié)日習俗
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jié)日。這是一張最有號召力的喜柬,只要是炎黃子孫,無論你身在何處,身居何位,都會在這一時間和家人、親人團聚。為此,人們會在節(jié)前做好一切準備,那種排場,那種隆重,是一年之最。獅隊、鼓樂隊,入冬后的晚上便開始練習。到了十一月一過,各家各戶開始準備年貨,孩子的新衣,打米糕,做年糕,打米餅,炒花生……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日開始,各家各戶開始打掃衛(wèi)生清洗各種家具。二十四日為小年夜(交年),俗稱“入年價”。入年價后,豬不能罵,狗不能打,人與人不能吵,文明、禮貌、友愛、和睦,開始呈現(xiàn)節(jié)日氣氛。是日晚上用年糕、果品在廚房送灶神上天,以感謝灶神一年來的關(guān)顧。除夕那天早上,要用五牲、果品祭拜天神、地神、家神,然后貼春聯(lián)、掛年畫,下午一到便開始洗澡、穿新衣,天沒黑就進晚餐了,這一頓叫年夜飯,也就是團圓飯。這是一頓最豐盛、最融洽、最歡樂的晚宴。辛苦的一年劃上了句號。飯后給小孩子壓歲錢。此后什么事也不做了,只是聊天喝茶,等候新年的鐘聲。子時一到,家家戶戶大放鞭炮,接財神,迎新春,然后才休息。
年初一早上,家家齋食,以潔身心,祈福太平,萬事順意。不久就是獅隊各家各戶拜年。這一天什么事都不干,真正的清閑。初二早上要拜家神,祭宗祠,這一天可以探親訪友。初三,叫“送窮日”。初一、初二不準掃地,意為躉財。初三才由女主婦打掃衛(wèi)生,意為“送窮”。初四為“出年價”,早上用五牲、酒水拜敬天神、地神、家神,以及請灶神回家。婦女一般是這天帶小孩回娘家探親。春節(jié)就此結(jié)束。
在村里盛行一句俗語:初一早,初二遲,初三睡到日頭曬門眉,初四女人扮亞旦,初五燒香到月半。
元宵節(jié)
無宵節(jié)在皇思揚村一般不怎么熱鬧,只以加菜表示,但小孩在晚上點燈籠鬧節(jié)。
清明節(jié)
三月初三為踏青節(jié),是大眾掃墓祭祖的日子。在哪一天,各族自定,有的初一,有的初三?;顒拥拇笮?,由各族而定。
端午節(jié)
皇思揚雖然靠近西枝江,但并沒有賽龍舟的習慣。但都會裹粽子,粽子有兩種,一種是咸粽,有豐富的配料做餡,一種是堿水粽(俗稱灰水粽)。五月十三日是關(guān)帝公生日,全村有四個關(guān)帝廟,這一天村民都會有較隆重的敬拜。
七月十四(鬼節(jié))
一般是以各戶為主在家中祭拜家神祖宗。又因這個時節(jié)正是夏種結(jié)束,所以各戶一般都會大聚一餐。
中秋節(jié)
這是親人團聚的節(jié)日,僅次于春節(jié)。外出的親人大都會趕回家和親人團聚。同時這個節(jié)日較風行送禮和走親戚訪親友。吃完晚飯后,就是一家人出來門前看月亮,以前還會晚上放孔明燈,傳說中放孔明燈是以紀念孔明(諸葛亮)。
冬至
這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jié)日,在客家習俗中是一個僅次于春節(jié)的大節(jié),還有俗說,“冬大過年”,“望冬莫望年,過了新年講耕田”。除了要祭拜先祖,菜肴也特別豐富。
在中國至今還流行一句俗話,窮人盼過節(jié)。在過去,就是最窮的人家也要在這一天加點菜,可見人們對節(jié)日習俗的敬重。實際上遠不止這些,節(jié)日是親人團聚,活人和先人的一次特殊的對話,一種懷念和感恩。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經(jīng)濟如何發(fā)展,形式會有所不同,但這種傳統(tǒng)的習俗永遠也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