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望謨縣布依族“三月三”(2)
思柔醬
望謨縣中部的“三月三”與花米飯有關。當時的花米飯的顏色只有三種,黑顏色用來感恩父親,黃顏色用來感恩母親,紫紅的顏色用來感恩媒人;隨著人們情感的加深,花米飯變成了五色花米飯。另外一種傳說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婦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貧窮,沒有什么東西可帶,就決定做花米飯帶回去孝敬父母,結果獲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種的說法是一個女子來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飯寄托自己的哀思,人們?yōu)檫@個女子的行動而感動,認識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個人應該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這樣的民俗。
貴陽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后來,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后,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nóng)作物,爭取獲得豐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谷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們認為,祭了地蠶,既可使它們迷糊,又能封住它們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蟲害。后來將三月三定為“對歌節(jié)”。
“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傳說洪水滔天之時,是布依族的先祖“布杰”上天懲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種上了水稻,最后累死在天邊。人們?yōu)榱思o念他,選擇農(nóng)歷三月初三在野外殺豬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楓樹搭起帳篷和歌臺來歌頌他。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jù)《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卷》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占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壩村),當時駐守廣西的漢將岑彭、馬武率兵與布依人民一同抗擊來敵,戰(zhàn)斗中不幸犧牲,時為農(nóng)歷三月初三蛇場天。人們把這兩位英雄埋葬在田壩村納拿與者棉寨之間的土丘上,為他們立碑,修祠堂,并把農(nóng)歷三月初三后第一個蛇場天定為紀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為寨神,每年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歷時三天,但祭祀活動已經(jīng)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內(nèi)容,而到田壩“趕毛杉樹”對歌才是遠近聞名的,即已演變成布依族傳統(tǒng)的音樂民俗節(jié)日了。
安龍縣洞灑、當丈一帶的“三月三”與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韋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關。每年的三月三,洞灑村仍然進行祭山和紀念仙姑的活動。陽春季節(jié)的洞灑千畝油菜花燦然的壩子里,仙姑田中王囊仙紀念碑越發(fā)挺拔,莊嚴肅穆。隨行村民說,上世紀80年代時期,從初五到初八,冊亨、望謨、興義、貞豐甚至安順、紫云等地上萬名各族群眾,會自發(fā)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紀念英烈,歌會三天里,舉行各種悼念活動。
歷史也可以證明“三月三”與古時的“上巳節(jié)”有關,是漢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節(jié)日,只是各民族在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價值觀的變化,有的民族還保持這個民俗,有的已經(jīng)放棄了??傊?,“三月三”并未消失,它從漢族地區(qū)轉(zhuǎn)向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林林總總的名目存身于世。今日的布依族“三月三”傳承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布依族遠古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