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古城(2)
陌生人
劍川治所是在一定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確立的,治所確立后隨之而建成的古城,是封建時代一個治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實力程度的標志和象征。古城的建筑規(guī)模、格調、布局與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客觀條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劍川古城的總體布局,充分體現出明清兩代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區(qū)的統治地位,也體現出劍川古城在“茶馬古道”上的特殊地位與歷史文化價值。
從水寨村經南門直至北門外,為滇藏茶馬古道的站驛路口,沿街民居均前設鋪臺,后置庭院,任何經商人戶的建筑物不得侵占青石板路口路面,這種街面設置形式充分顯示了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準繩的商業(yè)風范。
從文照街經西門直上西門外文廟,街道筆直規(guī)整,路面由三條青石板分左、中、右連作主線,其間彈石鑲嵌,按照士大夫等級觀念所規(guī)定,數百年間,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準古城中的老年人、達官顯貴、讀書人走動,其余人等只能靠邊行走。無疑這種路面等級格局,曾經刺激著古城內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迫使他們立志讀書,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道路。
古城格局在當時經過嚴密規(guī)劃測設,在東西長175丈,南北寬156丈的范圍內,布置得錯落有致,井井有條。為了保證城池的堅固,城墻全部用青石板支砌。為了保持城內的“風水”密不漏泄,東南、西北城門有意相左、相錯,四門正街接合部采取“丁”字形銜接,不用十字形布局,各門巷道中如舊寨巷、七曲巷、仁里巷、段家巷、張家沖、陳家沖曲曲彎彎,充分顯示出古城民居布局的幽靜和神秘。古城中的水火巷道布局科學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絕,為古城防火減災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
至今,古城內自明代建城時期即已形成的棋盤式古代城市格局以及因地制宜、民族文化特色濃郁、茶馬古道商旅驛鎮(zhèn)特征突出的古城風貌仍然得到完整的保留。
劍川古城雖然沒有江浙水鄉(xiāng)那樣的神韻,也沒有麗江古城的小橋流水,但這里卻有自己獨特的古街巷、古民居情韻。這里的街巷古老、幽靜,這里的民居古樸,歷史久遠,像這樣完整的古城格局和古民居群落,在整個云南省乃至國內,已是很難再找到。
古城由文照街——西門外,南門外——早街,橋頭街——北門外,東門街這5條明代形成的主街道組成,文照街到西門外為典型儒家思想文化建筑形態(tài),為城內重要歷史文化建筑區(qū),這里歷史文物眾多,名人故居、特色民居形成的古民居群落遍布街區(qū)兩側,街道格局、尺度仍保持明代以來狀況。其余東門街、南門街、早街、北門街等保持古代茶馬古道前鋪后院商業(yè)街市風貌格局,道路走向、尺度不變。尚有段家巷、營盤巷、七曲巷、舊寨巷、仁里巷、陳家沖、張家沖等,原風貌格局保留完整,巷道走向、尺度不變,這些地區(qū)古民居群落中,10%左右受到現代建筑物的沖擊,將逐步按照古城保護規(guī)劃分期修復改造。
2002年9月,劍川縣人民政府完成了《劍川縣城總體規(guī)劃(修編)》和《劍川縣古城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任務,經縣人大審議通過后,于2003年1月經大理州人民政府批準執(zhí)行。規(guī)劃從正確處理好古城保護和新城區(qū)建設的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保護修復和規(guī)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古城格局和古城風貌的保護與修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3年11月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劍川古城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5月25日,西門街明代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間,建設、文化部門對古城中的東、南、西、北4條街道和重點保護的民居和以周鐘岳、趙式銘故居為代表的民居群進行了認真修復。2011年3月起,劍川縣人民政府對“水閣潭”地區(qū)進行修復改造,建成“趙藩文化園”,至2012年9月,文化園主體建筑“劍陽樓”及花園式休閑坪場已經建成。劍川古城內的歷史建筑文化風貌,在這些區(qū)域內首先得到了恢復。劍川古城雖只是局部得到修復,但其古樸的風貌格局已引起許許多多中外游客的關注,人們游走于古街巷中,盡情享受古城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