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廣元劍門關
博耘
劍門關風景區(qū)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是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qū)的核心景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地質公園,也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景點之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qū)。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讓其名揚海內,集三國文化、蜀道文化、關隘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融雄、險、奇、幽于一身。
歷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劍門關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李白
這是李白進入蜀地時寫下的詩句。后人常常視其為一種夸張的描寫,但凡是親眼見識過劍門關的險峻的人都明白,詩仙的描述是一點也不含糊。
劍門關地處西南的四川地區(qū),北有秦巴山脈遮擋、南有橫斷山脈阻隔,西靠龍門山脈、東接夔門險地。這種四面都被山地包圍的地形,正像是李白感嘆的一樣:而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自古以來,想要進入這個閉塞之地只有兩條路線。要么從東面沿長江西上,經白帝城和瞿塘峽抵達重慶。也可以從北面的大散關南下,經過漢中盆地,從劍門關進入四川。當然,如果人員和貨物不多,也有一些其他的道路可以進入蜀地。但總的來說,西路和北路承擔了四川盆地與外界的絕大部分交流。尤其是過漢中經劍門關的通向成都之路,更是軍隊和大宗商品的首選渠道。
如果你沿著這條道路向成都進發(fā),途中經歷的最后一道險塞就是劍門關。從這里向南開始的川西平原,再也沒有可以作為天險進行防御的有利地形。所以,劍門關是成都及整個盆地底部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稱為西蜀的咽喉。
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從秦隴到蜀國道路的開辟,是蜀王身邊的五個大力士開拓的。當初鋪路的目的,是因為秦王贈與5頭可拉出黃金的石牛,本地人需要專門的道路迎接。這樣的說法無疑是神話,但也部分道出了蜀道開辟的真實原因:讓帶來豐厚回報的中原商旅能夠抵達巴蜀。
但自秦朝滅亡蜀國開始,這條道路對于大多數人依舊是崎嶇難行。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到了漢中就不再前進。因為按照當時的道路條件,進入盆地之后,就很難率領大軍穿越崇山峻嶺返回關中。
直到三國時代,為了支持連續(xù)不斷的北伐事業(yè),諸葛亮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去疏通成都與漢中間的道路。劍門關也是在這個時期引起人們注意。
在諸葛亮看來,在漢中到成都的蜀道中,唯有從大劍隘到小劍隘的30里路是連山絕險。于是差遣民夫士兵鑿石鉆眼,搭建起木制的空中閣道,才勉強能讓商旅和軍隊通行。諸葛亮又下令在只容一人一馬通行的狹窄地點修建石頭關城,并派兵戍守。這也是劍門險關具備軍事防御意義的開始。
毫無疑問,劍門關的懸崖陡壁能夠給防守方提供極大優(yōu)勢。三國末年,在鐘會進攻蜀國的戰(zhàn)爭中,失去漢中根據地的姜維,就憑借劍門關的險阻將曹魏拒之門外。然而劍門關雖有盆地咽喉的大名,卻并非是保衛(wèi)川西平原的最佳地點。
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到,劍門關是蜀道最后一處險隘。所以,一旦被敵軍突破,從江油到成都都是平坦大道,防御基本宣告崩潰。劍門關本身也非不可克服的障礙。如果選擇從甘隴出發(fā),從西側繞過劍門關,再經陰平古道直至江油,就可以讓劍門關的防御形同虛設。魏國大將鄧艾在滅蜀時走的正是這條路線,而早在他下手之前,四川和陜西兩地的商隊就頻繁使用這條古道往來??梢姡瑔渭儞貏﹂T關是不可能完全阻止敵軍對川西平原的滲透。
到了五代時期,后蜀君臣鑒于劍閣的戰(zhàn)略意義,將諸軍皆部署于劍門關內外。企圖憑借劍門關和來犯的北宋遠征決一死戰(zhàn)。然而,宋將王全斌在摸清劍門關的地理形勢后,很快就找到一條小路可以繞到劍門關后方。宋軍便以主力正面牽制劍門關守軍,另遣分隊繞到關隘的南面,從背后攻擊蜀軍。劍門關被一舉攻克,后蜀也宣告滅亡。
所以,劍門關雖然是蜀地北面防御的重要一環(huán),但完全押寶在這里也是打錯了算盤。比較成功的盆地防御體系,是只將劍閣作為多重防御的最后門檻。整個部署重心都放在更北面的漢中,乃至大散關和仙人關一線。因為從大散關到劍門關之間有數百里山地重巒疊嶂,很容易尋覓處險要加以據守。盡管這些關隘四周同樣有小道可以繞行,但一處防御失守,還可以撤退到下一處進行重組。不至于一朝城關被被奪取,整個川西立刻淪陷。
更重要的是,隨著編戶齊民制度在川西平原的不斷加強,能為劍門提供合格防御的兵源也日益枯竭。在南北朝與五代時期,就必須要征集山上的氐人或西南夷來駐守。如果需要將防御重心北移到漢中,就必須從甘肅、隴南源源不斷的獲得更多優(yōu)秀士兵和將領。
因此,劍門雖然號稱是窮地之險和極路之峻,但最終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依然不是地理的優(yōu)勢,而是防御者本身。
劍門關景區(qū)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為龍門山脈劍門山干支,屬中生界白堊系下的蒼溪組(城墻巖群劍門關組)地層,劍門關礫巖由巨厚塊關紫灰色礫巖、紫灰色泥巖石層,形成北陡南緩的單斜山,北坡坡度幾近90度,高達一二百米,礫巖出露處多成一懸崖峭壁,山高峰險,溝深谷狹。形成斷巖絕壁、巖上凸下凹、石角北向,千仞壁立、峰巒疊嶂,綿延長達數百公里,宛如天然屏障。著名的有大、小劍門關、七十二峰、五指山等。相對高差300—600米。
主要景點
劍門關關樓 歷代官府多次在劍門關關隘修建關樓,均毀于戰(zhàn)火,明時又重新建造,清時幾經修復,使關樓更加雄壯美觀,可惜這樣一座歷時數百年的巍峨建筑卻于1935年修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1966年,郭沫若、于立群來劍門,郭老即興題詩一首:“劍門天失險,如砥坦途通。秦道棧無跡,漢磚土欲融。群山齒盡黑,萬礫色皆紅。主席思潮壯,人民天下雄。”于立群也揮筆寫了“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條幅。1992年重修的關樓位于大家看到的新關樓對面,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關樓嚴重受損,2009年,劍閣縣決定在清代關樓的原址上重建關樓,大家看到的關樓就是仿照明代關樓重新修建的。關樓寬 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結構,氣勢恢宏。
孔明立關像 過關往南,游道右邊的有尊孔明立關雕塑。據《寰宇記》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劍門關。”《輿地廣記》也記載:“蜀漢丞相亮……以閣道三十里至險,復設尉守之?!备鶕@些史料的記載,劍門關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而設立,諸葛亮設立了劍門關,架設了飛梁閣道,以后又多次經過劍門關,在出歧山伐魏時,也多次往來于劍門關,他上《出師表》后,“率諸軍北駐漢中”時,也經過了劍門關。
劉備過關像 孔明立關像南,有尊雕塑是蜀漢先主劉備。劉備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設立了劍閣縣,隸屬于劍門關,加強了對劍閣的防守,不僅如此,還以劍閣為中心,將漢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連成了一個整體,保證了從成都至梓潼,穿劍閣過葭萌、白水,到陜西勉縣陽安關、漢中這條劍閣道的安全和暢通,為以后諸葛亮出祁山、姜伯約伐中原創(chuàng)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據有關資料記載,劉備在稱帝之前,就四次往來于劍門關,加上《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敘述的劉備在進軍成都擊劉璋途中,又返回葭萌關看張飛和馬超廝殺,共往返六次之多。
姜維神像 在關樓西側的在關口的峭壁上,矗立著一塊巨型人頭,當地人稱為姜維神像,又稱為武士頭像。神像戴著頭盔,高聳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隆隆的眉毛,厚厚的嘴唇,神態(tài)莊重,氣度非凡。在神像的右下方,還蹲著一只靈猴,靈猴面向雄關隘口,虎視眈眈,透著一股殺氣。那尊石像,傳說是五丁開山時留下來鎮(zhèn)守劍門雄關的神將,也有人說是姜維死后的化身。傳說石猴是劍門山上的猴王,至今,劍門山上的猴子還經常到猴王腳下頂禮膜拜。
平襄侯祠 在景區(qū)東南,有平襄侯祠,祠前廣場上,有姜維塑像,名叫姜維點將臺。平襄侯祠又稱姜維祠、伯約廟、姜公祠、缽盂寺。姜維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分前后兩院,前院塑劉關張坐像,名武圣宮,后院正殿塑姜維坐像,名忠勤祠??吹降慕S祠是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重建的姜維祠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貌,包括姜維殿、孔明授書殿和姜維墓,屬于墓祠。
紅星廣場 紅星廣場是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1935年4月2日,紅四方面軍經過激戰(zhàn),一舉攻克川北軍事要塞劍門關,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創(chuàng)下了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是紅四方面軍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紅軍血戰(zhàn)劍門關遺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100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之一。2009年12月22日,紅星廣場落成,包括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將帥雕塑和石刻標語。廣場上的銅像分別為劍門關戰(zhàn)斗的總指揮徐向前和副總指揮王樹聲。紀念館大門右側,展示的是劍門戰(zhàn)斗大捷的藝術墻,藝術墻前面是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圖。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四壁為劍門七十二峰,千仞絕壁,地下為下沉式沙盤。整個紀念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紅軍在劍閣發(fā)生的一些革命斗爭和所留下的革命文物。第二部分是觀看紅軍攻克劍門關的戰(zhàn)斗場景,該館采用國際上先進的玻璃屏幕背投和投影儀多屏融合技術,通過多媒體生動地模擬出紅軍浴血劍門關的歷史場景:1935年4月2日的劍門雄關,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前赴后繼,用鮮血和生命將鮮紅的軍旗插上了雄偉的劍門關。
劍門棧道 據說,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梁,搭棧道,助其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雖然古棧道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但如今,在這些壁立的山峰之上,又依山重建起了險峻的盤山棧道,供游人登山觀景。
劍門棧道依山傍勢,凌空架木。長長的棧道在青翠的山間盤旋延伸,就象一條白色的長龍翻滾游戲在峭壁懸崖之間。綿延婉轉的盤山棧道,在險峻陡峭的大山石壁上,刻出一道嫵媚的曲線。走在那條逶迤蜿蜒的復建古棧道上,頓時會產生時空倒錯的感覺,也令人更加深切感悟到“劍門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
石筍峰 在劍門關絕壁中部,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金雞獨立于懸崖峭壁邊,像一根剛出林的竹筍,當地人根據其自然長成的形狀稱其為竹筍峰,又名石筍峰。竹筍峰高達數十丈,通體不長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頂上,卻生長著一叢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筍峰又像一名怒發(fā)沖冠的衛(wèi)士日夜守護著劍門雄關。
美食
劍門豆腐指的是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qū)劍門關生產的別具一格的豆腐。劍門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點出的豆腐不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來上口。千百年來,劍門人民創(chuàng)造了很多制作、烹調豆腐的方法,使之逐步形成了特色顯著的地方名產。與其它地方的豆腐比較,它的突出特色有四:一是顏色雪白;二是質地細嫩;三是韌性極強,無論切塊、拉條、開片、切絲都得心應手,隨意成形,不碎不爛;四是味道鮮美。在劍門關鎮(zhèn)古樸的小街上吃飯,隨便走進一家,菜單上全是豆腐菜品,一二百個菜名看得人眼花繚亂,沒飽口福先飽眼福。俗話說: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
目前劍門豆腐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菜系,總共有一百多道菜品。推薦:雪花豆腐、爛肉豆腐、神仙豆腐、熊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