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人名
雨凝
奧地利全稱奧地利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Austria,德語:Republik ?sterr)。國土面積8.39萬平方公里。位于中歐南部的內(nèi)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jīng)東北部境內(nèi),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818.47。居民中絕大多數(shù)為奧地利人,少數(shù)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另外還有大約9%的外國人。約有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6%信奉基督教。德語為官方語言。
舊石器時代此地已經(jīng)有人類活動。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占領(lǐng)。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qū)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這個名稱。10世紀,哈布斯堡家族(Habsburg)進駐奧地利,從此至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覆亡之前,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和威信等同神圣羅馬帝國。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shù)婪蛞皇溃≧udolf I,1218~1291)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1278年,魯?shù)婪蛞皇缽膴W托卡二世(p?emysl Otakar II,1230?~1278)手中奪取了奧地利和施蒂里亞。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tǒng)治權(quán)。1804年,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采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成立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聯(lián)。1860年,開始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lián)。1867年,與匈牙利合并為一個共主邦聯(lián)——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奧軍戰(zhàn)敗,帝國隨即瓦解,其中原先內(nèi)萊塔尼亞的一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奧地利共和國。1918年11月12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并。
二次大戰(zhàn)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zhàn)。1945年4月27日,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后,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后,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占領(lǐng),全境劃分為4個占領(lǐng)區(qū)。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quán)和獨立。1955年10月,占領(lǐng)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lǐng)土上設(shè)立外國軍事基地。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元區(qū)。
與其它很多國家一樣,奧地利人原先沒有姓氏,隨著哈布斯堡家族的統(tǒng)治,德國人名中的姓氏也被帶入奧地利。當然,姓氏最早也只有統(tǒng)治者和貴族才可以用。
奧地利姓氏主要來源于職業(yè)職務(wù)的名稱,如男低音歌唱家路德維?!ろf伯(英語:Ludwig WEBER,德語:Ludwig WEBER,1899~1979)的姓氏“韋伯”(Weber)意為“織工”;此外還有地理名詞或地名,如化學(xué)家約瑟夫·瑪麗亞·埃德(英語:Josef Maria EDER,德語:Josef Maria EDER,1855~1944)的姓氏“埃德”(Eder)來源于德國西部的一條同名河流;其他還有描摹性格外貌的詞匯、動物植物的名稱以及工具器物的名稱等都可以用作姓氏,如作曲家羅伯特·??怂梗ㄓ⒄Z:Robert FUCHS,德語:Robert FUCHS,1847~1927)的姓氏“福克斯”(Fuchs)意為“狐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