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瓊臺三觀
東正桑
武當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內(nèi)。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武當山是聯(lián)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風景區(qū)。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shù)的發(fā)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奇特的自然景觀,總是讓人迷戀。主要勝境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幅天然古畫。武當山由于地處華中腹地,氣候宜人,南北動植物都可以在這里繁衍生長。春天山巒滴翠,繁花似錦;夏日風雷激蕩,云霧繚繞;金秋林疏葉紅,滿目清新;冬時冰柱撐天,瓊瑤滿地。
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圣至天宮后,玉皇大帝在瓊臺冊封真武為北極玄天上帝。因此,人們認為武當山瓊臺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備加崇拜。
瓊臺位于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臺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shù)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兵火。光緒時重建部分廟房?,F(xiàn)已修復(fù)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
三觀建筑物均利用地形特征,各以中軸線進行對稱布局,顯得合理而嚴謹。
瓊臺上觀早廢,今存遺址,占地3600平方米,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碑。
瓊臺中觀現(xiàn)存元代石殿和清代重建的正殿、配房14間,建筑面積479平方米,包括遺址面積合占地15000平方米。元代石殿位于大殿右,坐西朝東,石結(jié)構(gòu),九脊歇山頂(已殘),石雕須彌座。石殿墻厚近1米,面闊進深1間,建筑面積18平方米。石殿上刻有蒼勁有力“瓊臺受封”和“仙跡風流”八個大字。正殿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清式屋架,前為廊后封檐。面闊3間13.13米,進深9.85米,通高11.03米。
瓊臺下觀,距中殿約1公里,現(xiàn)存正殿、配房等13間,建筑面積571平方米。正殿為清式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抬梁式木構(gòu)架,屋面為陰陽板瓦。前為廊后為檐,前檐飾11組五彩重昂清式斗拱,正面為隔扇門。正殿面闊3間13.65米,進深10.8米,通高9.8米。殿前北配房在1987年冬被大雪壓塌,現(xiàn)存遺址;現(xiàn)存南配房面闊5間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木構(gòu)架,正面全為木裝修。
瓊臺現(xiàn)存武當山最大的“真武大帝”石像,高有2米多;有4米多長的“龜蛇”石雕,堪稱國寶。同時瓊臺還有著前山缺少的自然景觀,在這里仰望天柱峰、獅子峰、金童峰、玉女峰、香爐峰一字排開,勢如金鏤玉琢的天屏高聳霄漢,其余諸峰均俯身頜首朝向主峰,形成“萬山來朝”之奇觀。尤其從臺下仰視游客宛如在天宮玉宇、瓊臺畫樓之中飄行,真乃天下絕景。明成祖朱棣的駙馬都尉沐昕,永樂年間大修武當山之時,曾經(jīng)游歷過瓊臺美景,并寫下了《瓊臺霽曉》:玉作層臺氣象巍,宛然圖畫映朝輝。扶桑弄影云將欲,瑤草呈香露未晞。虛室光浮青鳥去,洞蕭聲徹彩鸞飛。登險絕頂微風起,吹得天花點客衣。
武當山道觀之瓊臺中觀,位于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腳下,是乘索道登金頂?shù)谋亟?jīng)之處,此觀歷史悠遠,現(xiàn)存建筑乃明朝崇禎九年時陜西漢中官員捐資重修。該觀依山而建,規(guī)模不大,但丹墻翠瓦,綠樹花香,別有一番風景。真可謂:“丹墻翠瓦鎖玲瓏,桂子飄香畫境中”。整個瓊臺觀保存最為完好的就是現(xiàn)在的中觀了。
瓊臺上、中、下觀,說的就是人生上、中、下三種世界觀!只有參悟出這三種人生寓意,才算沒有白來武當問道!
瓊臺下觀代表著“有善有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yīng)不爽”的世界觀;顯而易見,遵循下觀的世界觀得到人間福報,有福也夾雜煩惱。
而瓊臺中觀代表著“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的世界觀;中觀代表的世界觀是理性的極致,和佛教中觀一致,得到無上智慧。
瓊臺上觀代表著“一切順逆都是營養(yǎng),一切人事物都是為了成就自己,感恩一切”的世界觀;上觀的世界觀純善無惡,感得天人福報,因此總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