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名菜
懷芹郎
中國菜肴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即人們常說的“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它們各具風(fēng)韻,各有千秋。而湖北菜肴并沒有躋身于這八大菜系之列,但也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真正對湖北飲食有體會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湖北菜肴是有其實而無其名,其味道鮮美、特色鮮明、種類豐富并不比這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家遜色。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湖北菜點是以江漢平原為中心,以水產(chǎn)為本,制作精細(xì),尤重火功。菜肴大都是汁濃、芡稠、口重、味純,有樸實的民間特色。湖北風(fēng)味主要包括武漢、荊州和黃州三個地方菜點特色。
武漢菜點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風(fēng)味菜點的長處,善于變化改革,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功火候,講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湯技術(shù)有獨到之處。荊州菜以烹制淡水魚鮮見長,更以各種蒸菜(如“沔陽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保持原味。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稍寬,火功恰當(dāng),汁濃口重,味道偏咸,富有鄉(xiāng)村風(fēng)味。
下面隆重推出荊州20大名菜:
一、紅燒鮰魚
其選用長江石首至武昌金口鎮(zhèn)一帶產(chǎn)的鮰魚,收拾干凈,剁成方塊,放入油鍋內(nèi),加紹酒、蔥段、姜片煎煸后,加清水燒至九成熟時,加醬油、精鹽、味精,再用慢火燒至湯汁濃稠,用淀粉勾芡即可。特點是色澤金黃,魚肉嫩滑、口味鮮香。
鮰魚學(xué)名“長吻鮰”,俗稱“江團(tuán)”、“肥頭魚”,一般體重一至二公斤,大的可在三、四公斤以上,該魚色澤光亮,柔嫩潤滑,在上海它與刀魚、鰣魚共稱長江口三寶。
傳說中的鮰魚為天上監(jiān)督管魚之神下凡,被玉皇大帝壓在長江大石之下。有一天,一只黃鶴飛掠江面,聽到江中有魚兒呼救遂潛入江底,見鮰魚被壓十分同情,便向玉帝準(zhǔn)奏,使其免去了苦役。
鮰魚是淡水魚中的珍品,兼有刀魚和河豚魚的美味,但刀魚多刺,河豚魚有毒不可食用,鮰魚肉厚無刺味鮮,含有較多的蛋白質(zhì)、維生素、不飽和脂肪和脂肪酸,易被人體吸收。每年春季上市,秋季最肥美,堪為水產(chǎn)肴饌中的上品。宋代文豪蘇東坡品嘗鮰魚后,曾寫下《戲作鮰魚一絕》的詩句:“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與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靈”,專門贊頌鮰魚的美味。
二、各色丸子
1、珍珠丸子
此菜系用豬肥瘦肉茸、魚肉茸和荸薺丁,加上精鹽、胡椒粉、蔥花、姜末、紹酒和成餡,擠成小丸子,滾上浸泡濾干的糯米,上屜蒸制而成。其色澤潔白、米粒晶瑩如珍珠、丸子軟糯鮮香。此菜自成體系,通常單獨裝盤,上面再配以黃花。
2、刀口丸子
此菜用豬肥瘦肉茸、荸薺丁,加上精鹽、胡椒粉、蔥花、姜末、紹酒和成餡,擠成小丸子,然后在精純的食用油中起“炸”即可。其色澤暗紅、酥嫩可口、回味無窮。此菜一般和鮮魚丸子一道,與荊州的另一道名菜“魚糕”配成“頭菜”。
3、鮮魚丸子
此菜用魚肉茸和荸薺丁,加上精鹽、胡椒粉、蔥花、姜末、紹酒和成餡,擠成小丸子,上屜蒸制而成。其色澤亞白、鮮嫩晶瑩、可感上好。此菜一般和刀口丸子一道,與荊州的另一道名菜“魚糕”配成“頭菜”。
三、網(wǎng)油八寶雞腿
此菜是荊州傳統(tǒng)名菜,歷史悠久,譽(yù)滿荊州。系用雞脯肉丁、豬肉丁、香菇丁、魷魚丁、冬筍丁、香腸丁加上蝦仁、海米、精鹽、醬油、味精、蔥姜末煸炒成餡,再加上雞蛋、淀粉和成糊狀,用豬油網(wǎng)包裹在雞大腿骨上,用芝麻油炸熟。特點是色澤淡黃油潤,形似雞腿,外松酥,里軟嫩,鮮香爽口。
四、紅燒野鴨
此菜為湖北洪湖傳統(tǒng)名菜之一。烹法精細(xì),講究火功,肉質(zhì)肥嫩香酥,鮮甜爽口。其做法是:選用青頭野鴨,去毛和去除內(nèi)臟、頭、尾、爪和脊骨,剁成塊,用芝麻油、紹酒、硝水煸炒后,加調(diào)味料燜至湯汁濃稠,再撒入蔥花和胡辣粉即成。
洪湖野鴨種類繁多,通常泛指雁形目、鶴形目、秧形目和行目等野生水禽,共396種、分屬8目9科。分青頭鴨、黃鴨、中野鴨、八塔鴨等,每年春去秋歸,可在冬春捕獲。蒲鴨,黑鴨等適應(yīng)了這里的氣候條件,已經(jīng)安家落戶,可以常年獵取。洪湖野鴨一次可以獵取成百上千只,常年產(chǎn)量多達(dá)25萬公斤以上,占湖北省野鴨產(chǎn)量一半以上,最高的年份達(dá)到40多萬公斤。對于野鴨、野雁,洪湖民間素有“九雁十八鴨,最佳不過青頭與八塔”之諺。以“青頭”和“八塔”為代表的洪湖野鴨可說全身是寶。取其體肉作為菜肴,洪湖紅燒野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被選入《中國菜譜》。